当一些标榜“无毒副作用”的降糖保健品出现在市面上并大打广告时,不少糖尿病患者跃跃欲试。专家提醒,任何保健品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不能代替药物,一些非法添加了西药的保健品非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其副作用更大。
专家表示,保健品中或含有胰岛素促泌剂,这是一种降糖作用较强的口服降糖药物,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自身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容易导致低血糖。患者之前服的二甲双胍和拜糖平若单独服用没有问题,但和胰岛素促分泌剂同服就很有可能出现低血糖。
服用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糖尿病归根到底是由于缺乏胰岛素,无论哪一种方法主要都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或者补充胰岛素,而食用保健品虽然可能辅助降糖,但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可以代替药物或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甚至有些降糖保健品中非法添加了低价值的优降糖、二甲双胍等西药,前期可能会有较好的降糖效果,但长期服用会造成肝肾的损伤,严重会酸中毒,危及生命。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短期降糖没有意义,关键是保持血糖稳定。部分经过国家批准的保健品在糖尿病治疗中也只能起辅助作用,患者还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如果血糖高,就要规范吃药或者注射胰岛素降血糖,并配合饮食控制和适量活动,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糖块以备低血糖发作时自救。注意定期监测血糖,若控制不佳则应到糖尿病专科就诊,制定新的降糖方案。
糖尿病人最易犯的错
1、只选贵药。病人常会向医生要求:“一定要给我用最好、最贵的药。”目前糖尿病药物分5—7大类。不同种类的药物适合不同人群。选择用药一般根据病人病情,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肝肾功能、是否肥胖等多种因素决定。价格高不见得适合你。这就好比一件西装和一条裙子,前者适合男士,后者适合女士;如果反过来,两个人都不好看。
2、死守一种方案。这类病人很听话,非常遵守医生处方。连续几年一直使用一个方案,比如5年前使用胰岛素,至今仍在使用,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案是需要根据病情调整的。好比穿衣服:冬天穿棉袄,夏天穿裙子。医生当时给你的方案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不适合一直用,比如,有些病人只需打半年胰岛素,长期使用反而会增加体重,不利血糖控制。
3、家人代劳。很多家属对病人无微不至,代替他来开药,把药片都剥好,一粒粒放在药盒里。而病人倒是长期不与医生接触。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疾病是病人自己的事情,必须要他本人掌握一些糖尿病知识,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服的什么药,如何向医生反应病情和沟通等等。由家人代劳,会让病人失去主动性,会被动地被安排。好比一个小孩,你为他提供的条件非常好,但他自己不喜欢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
4、只开药不检查。很多病人认为只有开了药才是“看病”,检查越少越好。其实糖尿病人更需要细致的检查,了解并发症的发展,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没有细致的检查,治疗就没有方向,只是盲目地服药。
5、抱有悲观态度。很多糖尿病人说:糖尿病反正是治不好的,我就不吃药好了。糖尿病是不能治愈,但可以控制。好比一个猛兽,你不能杀了它,也不能改造它不伤人,但可以把它关起来。只要不放出去,就不会有问题。
6、过分控制饮食。很多糖尿病人认为:糖尿病就是什么都不能吃。这是非常错误的。糖尿病并不能只依靠控制饮食来治疗,我们要求病人控制饮食是指“不该吃的不要吃”,而“该吃的”一定要吃。长期不吃会造成营养不良。至于该怎么吃,要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这样才能有利血糖控制。
糖尿病的三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体检血糖合格就不会得糖尿病
很多参加过体检的人都知道,医院要求体检人员空腹参加体检。体检报告中,也只有对被检人员餐前血糖的数据。如果空腹血糖的值在正常范围内,很多人就认为自己血糖正常。
实际上,部分人空腹血糖合格,但餐后2小时血糖却不合格。专家介绍,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6-5.9mmol/L;空腹血糖值>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属于高血糖范畴。而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值在5.9—7.0mmol/L的范围;餐后2小时为7.8—11.0mmol/L。这类餐后高血糖的人,等到了有其他并发症出现后,才得知自己已经与糖尿病相伴多年。
所以,专家建议,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的人,除了做空腹血糖外,还要做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
误区二:儿童不被遗传不会得糖尿病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食品并导致身体肥胖,使胰腺常年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血糖就升高了,从而诱发糖尿病。现在,糖尿病已经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专家介绍说,以前很少有儿童患糖尿病,即便有,也是以遗传为主因的I型糖尿病。但是近几年来,II型糖尿病的患儿却在飞快增长,这些患儿最大的特征就是肥胖。
据了解,我国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是青少年,其中增长最快的是II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患儿会出现典型症状,如口渴、尿量增加、食欲增加、体重下降等,因此很容易被发现。但II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隐匿,加上患儿体胖能吃,看上去营养状况良好,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其产生的并发症危害很大。
误区三:瘦人不会得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在肥胖人群中高发,但并不是说,瘦人就不会得糖尿病。“中国的糖尿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尽管中国人普遍偏瘦,平均体重指数(BMI)是在25~26之间。如果以BMI为25作为糖尿病人群的筛查标准,目前的糖尿病率也已经高达7.6%。”杨文英教授说,尽管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因素,但在中国的非肥胖人群中,糖尿病率也并不低,这一点是值得研究的。
专家认为,都市人运动量大大减少,以及生活节奏快,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等,都是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在此作用下,清瘦型的人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专家提醒,都市人群若出现口渴多饮,多食善饥或食欲减退,头昏头痛易疲倦,嗜眠、频尿、尿味异常等症状,就要引起注意。
礼品袋。
健客价: ¥8不要太瘦哦~本品是以绿茶、金银花、决明子、荷叶、绞股蓝、山楂、蜂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功能试验证明,具有减肥的保健功效,适宜单纯性肥胖人群。
健客价: ¥69.8不要太瘦哦~本品是以绿茶、金银花、决明子、荷叶、绞股蓝、山楂、蜂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功能试验证明,具有减肥的保健功效,适宜单纯性肥胖人群。
健客价: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