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一些地方,医院里非常流行输液。只要患病,不管是什么病,也不论病情是否严重,是否需要,都给输液。医生一句“那就打点滴吧”患者也乐于接受建议。在一些小诊所里甚至出现了“能输液就不吃药”的局面。他们的主要理由就是“输液治疗效果来得快”。
但是,输液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虽然输液治疗有一定的优点,但并非想像的那样“液”到病除,相反,输液方式比口服药物存在更大的风险。
病例
有一位护士的母亲患病,她认为自己是护士,有经验,就在家里给母亲输先锋霉素,结果发生了过敏蚌休克。这位护士虽然当时就知道这是过敏性休克,但家里没有抢救所需的药品和器材,结果其母不幸死亡,她自已后悔不及,痛不欲生。
静脉输液的要求
静脉输液药物的质量、纯度、生产工艺要求非常高,远远超过对口服药物的要求。输液药物会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如果含有杂质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非但不能治病,还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过敏性休克。如果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在几分钟之内就可能丧失生命。
比较常见的还有输液反应,其常见原因是污染、输入致热物碉、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输入药物品质不纯、保存不良等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C左右,在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C~41°C,并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甚至诱发心衰等,导致死亡。
静脉炎也是输液后常发生的不良反应。这是由于长时间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的塑料管刺激性大、时间太长而引起的。
在输液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也可能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讨论
不分轻重,不分情况地滥用输液是错误的做法。结果将是在不该使用的时候造成浪费,增加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的地方,只要有发热就不论原因地给予抗生素输液,这将导致细菌产生耐药,以致于将来口服抗生素无效,使用的剂量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甚至在患严重感染性疾病时无药可用,难以控制。
糖尿病患者伴发心、脑血管病较多见。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定期地输液,每年两次输一些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就“能降低血液粘稠度”,”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这好像成为许多医院的惯例和患者心目中的“救命稻草”。很多老年人听说输液可以防脑血栓,都到医院要求输液。
影响血粘度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年输液两次就能降低血粘、预防血栓”的说法是不科学的。静脉输液的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很短,药物代谢之后身体还是原来的状况,不能纠正慢性疾病的病因。病友不要对此迷信。如果其目的是为了推销药品,就更无益于患者。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这类慢性疾病,应当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包括:降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加强运动、消除胰岛素抵抗等等,而非一两次输液即可解决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