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痣又名离心性后天性白斑,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原因不清,部分病例有时与白癜风同时存在,故有学者认为晕痣是白癜风的一种特殊表现。
晕痣通常是指围绕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此后痣本身也可褪色而皮损继续发展。1887年Hebra首先记载了以色素痣为中心的白斑,1916年Sutton进行详细研究,并认为是白癜风的一个少见病种,故又称为Sutton白斑或Sutton痣。与此同时,日本人筱本更从组织上确认了以痣为中心的白斑,其性质和白癜风一样。1923年Stokes结合临床和组织学研究,确定了中心痣是细胞痣。1936年Feldman和Lashinsky建议使用晕痣为病名。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多倾向于自身免疫。
晕痣的临床表现
损害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偶见于头面部,发生于上肢少见,发病率无性别差异,以青少年较多见。单发或多发,罕见像白癜风一样泛发。晕痣是以斑点状色素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大小不一,均匀一致的白晕,逐渐增大到0.5~1cm或更宽些。白色晕轮与色素痣可同时发生,或者围绕整个痣周围间隙发生。其边缘无色素增殖。偶见出现同心圆损害,在白晕的外围又绕以一淡色圈。中央痣可以褪色而遗留红色小丘疹,变平、最后消失,其消失时间在5个月到8年之间,随后一些白晕也渐消退,但更为常见的是白斑持续很久或继续扩大。
大多数患者晕痣的中央痣为自幼或原先存在的痣,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后,痣周围突然发生白斑。色素痣受到抓伤、冷冻、激光术后诱发白斑,转为晕痣。
晕痣大部分是以色素痣为中心,亦有是毛痣、蓝痣、先天性巨大型痣、乳头状痣,神经纤维瘤或恶性黑色素瘤等。临床上,晕痣和白癜风可以同时发生于一个患者,尤以泛发型白癜风患者的晕痣发病率较高。
晕痣的组织病理
通常晕痣组织病理显示混合痣,少数为皮内痣或交界痣。其特点为真皮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一些巨噬细胞浸润,痣细胞因炎症细胞的浸润而破坏,后者含有不等量的黑色素。后期痣细胞和炎症细胞均减少,最后消失。白斑处病理变化同白癜风。
晕痣的治疗
晕痣的中央色素痣建议采用CO2激光治疗,周围白斑可采用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需要指出的是,晕痣一经发现,应及早予以治疗,切莫耽误病情。
晕痣患者的饮食
在日常生活中,要少食富含VC的水果和蔬菜,如猕猴桃、橙子、西红柿、柠檬、山楂等。因为VC在黑色素代谢过程中,会阻碍黑色素生成,从而加重病情。相反,食物中缺乏酪氨酸会影响黑色素的合成,因此建议多食一些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如猪肝、瘦肉、蛋类、新鲜蔬菜以及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