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水盛于器皿内,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温泉浴等,而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具有疗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根据操作流程和病种的不同,熏洗疗法可分为熏洗法、淋浴法、溻渍法、浸洗发等不同方法,其具体操作如下:
熏洗法
将所选中药放入容器中,加水煎煮,过滤去渣后,将药液倒入合适的容器中,将患处置于药物蒸汽上直接熏蒸,可以在熏蒸部位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以保温、增强疗效。在药液温度降低到合适的温度后,再把患处浸入药液中洗浴,治疗完毕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冬季注意保暖。此法适合大部分皮肤病
淋浴法
将药物放入容器内煎煮好,过滤去渣后,装入喷壶内,连续不断地淋洗皮损处。临床多用于疖、痈破溃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头皮银屑病等。
溻渍法
将药物放入容器内煎煮,过滤去渣后,倒入盆中,待放到适合的温度时,用纱布或毛巾蘸药液,稍拧一拧,以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每隔几分钟重复蘸药。此法适合头面部及四肢的皮肤疾病。
浸洗法
用药物煎汤,倒入合适的容器中,待到合适的温度浸泡洗浴患处。适用于四肢疾患。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药浴疗法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以及肌肉、关节,改善皮肤、肌肉、关节的代谢,恢复其功能,直接针对病位、病因发挥治疗作用;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透皮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调整全身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药浴液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的吸收、扩散、辐射等途径进入体内,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挥治疗作用。同时湿热刺激引起局部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以改善,从而使疾病向愈。
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药药浴疗法,主要针对银屑病、湿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皮肤瘙痒症等,
中医药浴注意事项
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
全身药浴后应慢慢从浴盆中起身,以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造成一过性脑部缺血,眩晕。
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影响睡眠。
药浴温度应适度,以免烫伤皮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