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人们户外活动增加,被隐翅虫蜇伤的人越来越多,该病很容易被误诊。隐翅虫常见于夏秋季节雨后闷热的天气较为活跃,夜间是围绕灯光飞行。
发病机制:
虫体体内所含一种强酸性毒液(PH1—2),当皮肤裸露,该虫落在皮肤上,被拍击或压碎时,毒液沾染皮肤,在数小时内引起皮肤损害。
临床表现:
常好发头、面、颈及四肢等暴露部位,皮损为水肿型红斑,其上有小丘疹或脓疱,常呈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排列,自觉灼痛、微痒等不适感。
治疗:
1、局部处理:
A、用肥皂水、苏打水清洗伤口,局部消毒水消毒;
B、冷敷,以减少肿胀和疼痛,一般不要在伤口上直接用冰敷;
2、全身治疗:
A、抗过敏抗感染治疗;
B、中医外治法:银花、连翘、黄芩、马齿苋、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煎水外洗。
预防:
注意环境卫生;
室内减少亮度,不在灯光下睡觉;
关好纱门、纱窗;
若虫子在皮肤上时勿拍打,如拍打应及早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