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痣,
且痣在四方,
或胸怀大痣,
或淡薄明痣。
仁人痣士,
不可玩物丧痣,
斗痣昂扬,
专心治痣,
方能宁静而痣远。
痣人人皆知,
但今天要说的这!片!痣!有点特别,
小编量词没用错,
是“片”不是“颗”……
事件回顾
近日,来自南通的吴女士因后枕部头皮长了一大片“瘤状增生物”而住进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外科病房。
吴女士回忆,自己刚出生时,枕部头皮就有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红斑,起初也没太在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小红斑开始呈“燎原之势”,逐渐长成现在的样子。
经过皮肤外科王焱医生的诊断,吴女士的这一片增生物是皮脂腺痣,需通过外科手段进行切除。但在切除前,需要在患者的头皮内先埋下一颗“种子”,“培养”一段时间后才能做切除手术。目前,吴女士的头皮中已成功“埋”进两颗种子,恢复状态良好。
究竟什么是皮脂腺痣?
这颗“种子”又是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埋”?
“埋”完了种子,又要做什么?
皮脂腺痣是什么?
听过这么多痣,皮脂腺痣还真的不太熟。皮脂腺痣是由皮脂腺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大多发生于刚出生或出生后不久,一般长在头皮、面部、颈部等部位,其中头皮处的发病率最高。
皮脂腺痣早期很低调
皮脂腺痣在早期只是一块不长毛发的斑块,通常为黄色、铁锈色,或表现为柔软的丘疹。这块“不毛之地”常常会被患者忽视,但随着年龄增长,斑块会逐渐隆起,在青春期阶段由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腺痣会出现猛长态势。
早期阶段的皮脂腺痣
不及时治疗,或暗藏风险
除了严重影响外观和生活,病程较长的皮脂腺痣(通常为20—30年以上)有可能出现病变和多方向分化的情况。
少数病人会伴发其他的皮肤良性肿瘤,如汗腺肿瘤、毛源性肿瘤;或发生恶变,演变为基底细胞癌。
切除前,先埋颗“种子”
患上皮脂腺痣,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如果病情严重,需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切除治疗。
外科治疗并非“一刀斩乱麻”,外科医生必须综合考虑患者术后创面的修复及美观问题。比如头皮部位的皮脂腺痣,切除后必须要找到足够的自体皮肤来覆盖创面,如果直接切除,就没有多余的皮肤来进行修复。因此在切除前,就要先在头皮中“埋”下一颗种子,长出多余的皮肤来。
“种子”的庐山真面目
念叨了半天,这个“种子”究竟是什么?下面“种子”闪亮登场了!
这个“种子”的名字叫做:扩张器。扩张器植入技术在皮肤外科和整形美容外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各种瘢痕的治疗,以及一些常见的皮肤良性病变等。
在病变附近埋入扩张器,扩张器就如同“种子”一样,让皮损附近长出额外的正常皮肤,用新扩张出的皮肤和软组织修复切除肿物以后形成的创面,修复后的头皮不仅肤色、质地与原来相同,还可以正常长出毛发,有毛发的“掩护”,手术瘢痕基本无从发现。
新皮肤如何“种”出来?
扩张器为什么这么神奇?新皮肤又是如何“种”出来的?这是一个非常专业、复杂的手术过程,但是想象成种树,就很容易理解了!
“种植”
患者首先需接受扩张器植入手术,也就是把“种子种进土壤”,“土壤”也就是皮肤软组织。术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土壤情况”,选择合适形状和规格的扩张器,并对最终形成的扩张皮瓣进行初步设计。
“浇水”
与种子埋进土壤需要细心呵护、定期浇水一样,扩张器植入后,也需要定期注射液体,以逐渐增加扩张器的容积,表面皮肤软组织会因此产生压力,鼓出一个小“包包”,这时组织和皮肤细胞会增生活跃,从而增加皮肤的面积。
在植入过程中,扩张器内会先注入总容积10%的液体。植入扩张器后的7—10天是一个关键期,需对扩张器进行第二次注射,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皮下组织会对内部的这个“异物”产生纤维包裹,限制它的扩张,达不到治疗效果。此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每周2—3次的规律性注水。
手术
经过2—3个月的规律性注水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医生会取出埋进皮肤组织的扩张器,按照术前确定的方案对皮脂腺痣进行切除,并通过扩张器扩张出的新皮肤和软组织对手术切口进行修复。如果一次扩张形成的新皮肤不足以完全修复伤口时,可再置扩张器接力扩张。
埋扩张器期间,需注意……
埋扩张器期间,应注意皮肤的清洁,睡眠时不要压迫扩张器周围的皮肤,以免引起扩张器上皮肤的破溃,影响治疗的效果。
此外患者应保持耐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借助扩张器的治疗一般周期较长,长出额外的正常皮肤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疗程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患者治疗前也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