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素母细胞起源于外胚叶神经嵴,并从神经嵴迁移至外周部位,然后分化为黑素细胞,形成黑素小体和合成黑素。临床上多种因素影响着黑素母细胞发育、迁移和分化以及黑素细胞的存活、黑素小体的形成和黑素的合成。将遗传因素引起的几种色素性疾病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作一概述。
几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为主的遗传性色素性疾病在临床表现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包括屈侧网状色素异常、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家族性进行性色素沉着症以及家族性进行性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症。屈侧网状色素异常由KRT5基因(12q13.13)功能丧失性突变所致;SASH1(6q24.2-q25.2)、ABCB6基因(2q33.3-q36.1)突变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发病有关,而常隐类型致病基因定位于12q21-q23;家族性进行性色素沉着症由KITLG基因(12q21.12-q22)或19p13.1-pter区域内基因突变所致。家族性进行性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症的发病与KITLG基因突变有关。以上基因突变主要通过影响黑素降解、黑素细胞迁移、黑素合成或黑素母细胞增殖等引起皮肤色素沉着异常。
在以上几种遗传性色素疾病中,DUH在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方面均明显不同于DSH,临床诊断应注意与色素异常性或异色病样皮肤淀粉样变、泛发性雀斑样痣等疾病相鉴别;FPHH应与Legius综合征相鉴别。KITLG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既可导致FPH,也引起FPHH,甚至同一致病性突变,突变导致黑素合成或黑素母细胞增殖增加。相同的致病性突变引起临床表型差异的机制、ABCB6基因引起DUH发病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常染色体隐性DUH12q21-q23区域、FPH9p13.1-pter区域的致病基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