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知识 > 症状 > 局限性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局限性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7-04-21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SSC患者体内的抗体主要包括抗着丝点抗体,抗Scl-70抗体,抗RNA聚合酶抗体等,在LSC患者血清中均未被发现。这些抗体与SSC患者并发肿瘤也有一定相关性。

  局限性硬皮病(LSC)病因不明。病变通常仅累及皮肤,但有时也可累及皮下组织。皮损表现为躯干,四肢,面部等处色素减退斑。临床上将局限性硬皮病分为点滴型硬皮病、泛发型硬皮病、线状硬皮病和深部硬皮病。

  一、发病机制

  LSC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可能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小血管损伤、T细胞活化以及结缔组织生成增加。疾病早期的病理过程主要是皮损处小血管的变化,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随后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表达上调,以及皮损处小血管血流量明显减少。黏附分子促使多种炎症因子包括CD4+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等通过内皮进入真皮内,这些抗原提呈细胞具有产生自身抗原的可能性,导致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内皮细胞的损伤不仅可介导局部炎症因子的活化,还可导致促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α,转化生长因子β及趋化因子等的释放。这些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可导致纤维增生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沉淀增加。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硬皮病都与辅助性T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有关。

  二、LSC与系统性硬皮病(SSC)发病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LSC和SSC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区别,从LSC发展为SSC的病例很少见。SSC患者最初的病理改变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导致小血管损害以及一些黏附分子,细胞抗原的释放,引起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过程在LSC和SSC患者中均会发生。LSC和SSC患者在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这一阶段的发病机制基本相同。

  研究已证实,来自LSC以及SSC的患者血清均高表达Th2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30。然而,LSC与SSC患者体内的抗体却有所不同。SSC患者体内的抗体主要包括抗着丝点抗体,抗Scl-70抗体,抗RNA聚合酶抗体等,在LSC患者血清中均未被发现。这些抗体与SSC患者并发肿瘤也有一定相关性。

  三、结语

  近年来关于LSC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关注疾病发生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网络,以及LSC和SSC发病机制的区别与联系。对LSC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