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知识 > 症状 > 斑驳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斑驳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2017-04-20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遗传方式与外显:目前大多数斑驳病家系遗传方式支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有学者提出,斑驳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可以被描述为中间型而不是真正的显性遗传方式。

   斑驳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先天性白斑,其大小通常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白斑主要累及额部中央,呈三角形或菱形,常合并白发,称为白色额发,胸、腹、四肢等部位亦可见白斑。组织病理学显示,白斑部位黑素细胞完全缺失。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大多数由kit基因突变引起,kit基因突变使发育早期的成黑素细胞在神经嵴的增殖或迁移缺陷,引起黑素细胞缺失,从而导致斑驳病的发生。目前研究表明,该病尚存在其他致病基因,如SLUG基因、MC1R基因。

  1、kit基因

  kit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也称为c-kit或CD117基因,起源于HZ4猫肉瘤病毒,主要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RTK)。kit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其中有胃肠道Cajal细胞、肥大细胞、造血干细胞、生殖细胞、黑素细胞以及这些细胞的肿瘤等。kit基因是斑驳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约75%斑驳病患者存在kit基因杂合突变。

  kit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斑驳病临床表型的严重程度与kit基因突变位点密切相关,且与kit受体蛋白功能缺失程度一致。kit基因细胞外配体结合域的突变,形成无功能kit受体蛋白,约50%kit受体蛋白功能缺失,导致kit依赖的信号转导通路出现单倍剂量不足效应,引起轻的临床表型,患者表现为白额及腹侧躯干较小的白斑,或仅有白色额发,甚至无白斑及白发。有研究对1个中国斑驳病家系的调查发现,kit外显子13的杂合突变c.1900ins4(ATGA),该移码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截短的kit多肽由胞外配体结合域、跨膜域和胞内TK域近端部分组成,使该家系14例患者白斑累及皮肤表面积从<5%到>40%不等,临床表型介于轻至重型之间;还有学者在1个中国斑驳病家系检测到错义突变c.2590T>C,该突变位于kit蛋白的TK2域,导致丝氨酸转变为脯氨酸(p.ser864pro),引起严重的临床表型。该学者指出大多数中国斑驳病患者的突变位于kit的TK1和TK2域,且导致严重的临床表型,并提出这是中国斑驳病不同于其他种族的特点。

  遗传方式与外显:目前大多数斑驳病家系遗传方式支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有学者提出,斑驳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可以被描述为中间型而不是真正的显性遗传方式。有作者提出,kit突变导致的斑驳病白斑特征可能不完全外显。斑驳病纯合子的临床表型比杂合子更严重。

  2、SLUG基因

  SLUG(SNAI2)基因,又称锌指神经嵴转录因子,位于人染色体8q11,长4034bp,包含3个外显子,其编码蛋白为SLUG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30000,由5个锌指结构组成,是锌指蛋白基因家族的一员。有学者通过对斑驳病患者进行SLUG基因突变检测分析,证实SLUG基因是导致斑驳病的另一个致病基因。

  3、人类黑质皮素受体1(MC1R)基因

  MC1R基因位于染色体16q24.3,目前认为由1个外显子组成。MC1R编码的蛋白质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有学者对1例患斑驳病和赤褐色头发的日本女孩进行kit和MC1R编码区的DNA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kit基因的错义突变p.P832L和MC1R基因的纯合子变异体p.I120T。p.P832L突变位于kit基因的TK2域的高度保守的酶切位点,这两个突变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导致独特的头发颜色。

  4、结语

  大多数斑驳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是否存在其他遗传特点或不完全外显尚需进一步统计分析。尽管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密切,但有少数研究报告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不相符,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SLUG、MC1R基因突变与斑驳病的发生相关,但对这两个基因的研究很少。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