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摘要:LET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某些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抗原性发生改变,最终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近年有学者报道,LET发病存在某些诱发因素。
肿胀性红斑狼疮(LET)是皮肤型红斑狼疮(CLE)的亚型。
1、流行病学:
LET男女均可发病,且发病率大致相等,平均发病年龄在36.4~38.5岁。有文献报道儿童患有LET,且与成人患者具有相同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LET好发于春夏季,与日光暴露有关。患者经日光暴露不会立即出现LET皮损,通常经过24h或数周的潜伏期,且皮损常会延续到夏秋季。
2、病因:
LET病因不明,可能与
遗传因素有关。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某些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抗原性发生改变,最终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近年有学者报道,LET发病存在某些诱发因素。
3、临床特点:
LET皮损为紫红色无瘢痕性红斑,单个或多个类似荨麻疹皮损融合的斑丘疹,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表面无毛囊角栓。好发于曝光部位,少见于指节处、上肢内侧、腋窝。LET区别于盘状红斑狼疮(DLE)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皮损缺少可见的表皮改变,如糜烂、萎缩、鳞屑、毛囊角栓等。LET部分患者面部和上肢皮损边缘融合成环形或旋涡状,类似SCLE环状皮损,很少发生瘢痕和
白癜风样色素减退斑。LET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与抗核抗体、抗Ro、抗La或抗DNA抗体几乎无相关性。实验室检查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血细胞减少或肾功能不全较少见。
4、显著光敏性
LET具有显著光敏性,且比其他类型的CLE光敏性更强,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
5、组织病理学和直接免疫荧光
组织病理学特点为
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真皮网状层黏蛋白沉积,无明显表皮受累,直接免疫荧光检测为阴性。
6、诊断和鉴别诊断
LET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发生于日光暴露部位的红色丘疹或斑块,荨麻疹样,皮损常在日光暴露后一段时间(>24h)出现;②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间质黏蛋白沉积,无或轻度表皮改变;③排除SLE的诊断标准;④抗核抗体、抗Ro、抗La或抗DNA抗体多为阴性。
LET鉴别诊断:在临床和病理上,LET需要与多形性日光疹、Jessner淋巴细胞浸润症、假性淋巴瘤、SLE、网状红斑性黏蛋白沉积症及面部肉芽肿等疾病鉴别。
7、治疗
LET患者应避免暴晒于强日光下,应特别注意使用遮光物和有效的化学或物理UVA、UVB保护剂防护。氯喹治疗可使LET患者皮损基本缓解,羟氯喹可缓解患者的皮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也有一定疗效。有报道,脉冲染料
激光是治疗LET急性期皮损有效和快速的治疗方法,但不能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LET是CLE一个少见而独特的亚型,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因此,在临床上易误诊,如遇到日光暴露部位出现长期浸润性红斑、对日光敏感性强且不伴系统损害,应考虑LE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