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风病典型症状
红斑样皮疹、发烧、斑疹、淋巴结肿大、畏寒、脓疱、色素性皮损、面部皮肤有结节状增生
二、麻风病症状
1.分型:在临床工作中较为通用的分类法为5级分类法,免疫力较强的结核样型麻风为一端,将免疫力较弱的瘤型麻风为另一端,在两端之间为免疫力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中间界线类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这是根据机体免疫力由强到弱、麻风杆菌数量和类型演变来分型,又称为免疫光谱分类法。总的趋势是,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TT,而细胞免疫反应强度TT>BT>BB>BL>LL。麻风早期为未定类麻风,可演变成免疫光谱中的任何一个类型,也可自愈。细胞免疫力增强时BL可向结核样型端转化(BL→BB→BT),反之BT可向瘤型端转化(BT→BB→BL)。
为了便于联合化疗的开展,根据皮肤涂片查菌结果可将上述分类法简化为多菌型麻风病和少菌型麻风病两大类,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2.临床表现本病主要累及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
(1)未定类麻风,为麻风病的早期表现,临床症状轻微,常被忽视。典型皮损为单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色斑,表面光滑无浸润,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或不清楚。局部轻至中度感觉障碍,神经症状较轻,可有浅神经粗大但极少发生运动障碍和畸型。多数患者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可呈阳性或阴性。本型可自愈,亦可转变为其他型。
(2)结核样型麻风,此型麻风患者机体免疫力较强,故皮损常局限,数目少,比较稳定。不对称累及面、肩、臀、四肢等少汗易受摩擦的部位。典型皮损为较大的红色斑块,境界清楚或稍隆起,表面干燥粗糙,毳毛脱失,可覆盖鳞屑。皮损附近可摸到粗硬的皮神经,周围神经也可粗大,并致神经功能障碍,伴有明显的感觉和出汗障碍、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及畸型,一般不累及黏膜、眼和内脏器官。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多呈强阳性。一般经治疗后皮损消退较快,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可自愈。
(3)瘤型麻风,本型麻风患者机体抵抗力很低,故皮损数目多且对称,发展较快,受累组织器官范围较广。皮损处可查见大量细菌,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4)麻风反应,某些患者病程中可突然出现原有皮损或神经炎加重,同时出现新皮损和神经损害,并伴有畏寒、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称为麻风反应。常见诱因包括气候变化、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改变(月经前后或妊娠后)、预防接种、酗酒、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外伤和手术治疗等。常增加患者痛苦,甚至致畸。
麻风反应分为I、Ⅱ两型。I型为细胞免疫型,主要发生在免疫状态不稳定的界线类(BT、BB、BL)麻风患者,其反应发生慢,消退也慢,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部皮损红肿、浸润,局部发热,多无全身症状,神经干粗大加重,有疼痛或触痛,细胞免疫反应可增强或减弱,出现升级反应或降级反应。Ⅱ型与体液免疫有关,又称血管炎型或免疫复合物型,主要见于LL或BL,表现为成批出现的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或坏死性红斑,伴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及急性虹膜脻状体炎、急性淋巴结炎、急性睾丸炎等。
三、麻风病诊断
麻风病的诊断必须细致耐心,争取早期确诊、不漏诊、不误诊。早治早愈,不致时机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残废,或使扩大传染。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细菌检查和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对个别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定期复诊和随访,或请有关科会诊,给予排除或确诊。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对麻风这种疾病并不是太了解吧,说到这种疾病我们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危害性有多大,对于患上这种疾病的朋友们会深有体会,给患者朋友带来的痛苦,那么对于麻风病的预防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目前尚缺少对麻风有效的预防疫苗或理想的预防药物。因此,在预防方法上着重于早期发现病人,及时予以规则治疗。如果在发现与治疗这两方面都能做到早期和及时,就会使麻风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渐下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至于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措施的问题,目前已不再强调人身隔离的必要性了。事实上世界各国大多已废除了对麻风病人的人身隔离制度,而代之以“化学隔离”,也就是说病人可以在家或在门诊接受化学治疗,而目前推广的联合化疗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消除传染性。过去对麻风病人长期实行人身隔离的结果,使得许多早期病人讳疾忌医,直到病情严重才被发现,却早已致成传染,而且,人身隔离更加深了社会上对麻风病的恐惧,还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与家庭困难。我国现也提倡开展院外治疗。当然,对于病情严重、麻风反应、耐药复发或需做矫形手术的病例仍可收入医院治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防止畸残。
以上也为我们大家介绍了对于麻风病的预防,想必我们大家对这种疾病也有了一些了解和帮助了吧,那么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多去预防,多增加自身的营养,不要乱吃一些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如果感觉身体有异常请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