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肿瘤频道 > 肿瘤种类 > 肠癌 > 不同指南神仙打架 肠癌筛查到底听谁的

不同指南神仙打架 肠癌筛查到底听谁的

2019-11-29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对于未来15年内累积CRC风险≥3%的成人,权衡利弊的结果倾向于支持筛查,手段包括每年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每两年一次FIT,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一次结肠镜检查,四者选其一(弱推荐)。

目前,许多国家/地区的结直肠癌(CRC)筛查指南/共识建议,对所有50岁(甚至低至45岁)以上人群进行常规筛查。我国指南推荐自然人群自50~74岁起定期进行CRC筛查。

这份新指南,发出了似乎不那么和谐的声音……

然而,近日一份由国际专家小组编写的新指南,却提出了与现行规范不太一致的建议。这份发表于《BMJ》杂志的新指南指出,不推荐对所有50~79岁成人进行常规CRC筛查,而应将CRC筛查局限于患病风险较高的人群。

指南封面

对于未来15年内累积CRC风险≥3%的成人,权衡利弊的结果倾向于支持筛查,手段包括每年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每两年一次FIT,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一次结肠镜检查,四者选其一(弱推荐)。

反之,对于未来15年累积风险<3%者,筛查获益很小、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有潜在的危害,不建议筛查(弱推荐)。(小编也算了,我的15年累积风险是0,棒棒哒~)

筛查人群及筛查方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批评声此起彼伏

对于这份新指南的观点,多家机构和学者发出了不同声音。例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就表示,该指南不会影响其筛查建议,NCCN继续支持50~75岁自然人群进行CRC筛查。

美国东维吉尼亚医学院胃肠病学系教授DavidJohnson甚至还在医景网(MedScape)发文(《别在CRC筛查问题上“开倒车”》)对其进行尖锐批评。Johnson教授的观点主要包括,指南中提到的风险测评工具不适合于所有种族和人群(如美国黑人);强化筛查的好处显而易见,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将筛查率提升至60%~80%,即可减少22%CRC发病(27.7万人),并减少33%的CRC死亡(20.3万人),等等。

众说纷纭之下,来听听我国专家的权威声音!

新指南具备一定参考意义

对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VIPⅡ病区主任张晓东教授表示,这份指南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有一定局限性。从科学性角度,指南提出对人群进行风险分层,根据不同风险来决定筛查与否,本身是比较合理的,也称不上与现行指南“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不应忽略的是,这份指南强调了其针对的仅是自然人群(50~79岁、预期寿命至少15年的无症状成人)。先前接受过筛查者,或有息肉/CRC病史、患炎症性肠病、患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增加CRC风险的遗传综合征等的高危人群,这份指南并不适用。言外之意,这部分高危人群仍需遵照现行指南的推荐意见来认真进行筛查。

因此,针对自然人群再进一步进行风险分层,并依此决定是否进行筛查,可以说是较为合理和有效率的。即使不能保证覆盖100%的人群,也足够覆盖绝大多数人群了,而现实中,关于CRC筛查的任何推荐意见都很难覆盖全部人群。

当然,这一指南并不完美,局限性也很明显。指南中决定个体需要筛查与否的在线计算器,是基于多大样本量得出的算法?算法是否完全准确,对于个体需要进行筛查与否的判断够不够精准?特别是,这种算法是否适合我国人群?这些问题尚不好评价。通过这一算法,难免会有需要进行筛查却被误判为不需要的“漏网之鱼”。

我国指南不会受其影响,大家该查还是得查

张晓东教授还提到,我国现阶段的CRC筛查策略是不会受这一指南影响的。从我们的国情来看,目前最需要的是加大群众对CRC筛查的认知和主动参与,而非出于减轻经济负担等考虑来“劝退”人们去做筛查。现实是,需要做筛查的人有很多,但真正从思想上能接受筛查的,太少太少,进一步将筛查落到实处的人就更少了!

包括结直肠癌、胃癌在内的消化道肿瘤,是为数不多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后实现较好预后的恶性肿瘤,通过筛查能够有效提高早期发现率、治愈率并降低死亡率。因此张教授推荐,一般风险的40~45岁以上成年人,都需要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风险因素者首次筛查年龄需提前,高危人群甚至20岁左右就应开始筛查。筛查频率则需根据首次检查结果来决定,因人而异。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各地其实都会有一些肠镜检查的免费名额,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去所在街道咨询。这本是国家为居民发放的一个福利,然而由于我国民众对肠镜检查接受度太低,基本上每年的名额都用不满。

自然人群+伺机筛查,多种手段结合效率更高

张晓东教授表示,我国现行的早癌筛查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但如何界定高危人群,并没有敏感度和特异性均高达100%的方法。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想通过一种简易高效的筛查手段来进行全民CRC普查是不现实的。何况,我国CRC预防知识知晓率与人群筛查依从性双低,严重降低了筛查效率。

这种国情下,在各级医疗机构就诊时进行的“伺机筛查”(又称“机会性筛查”)反而简便实用、依从性较好,能明显缩小筛查人群、节省卫生资源,在专业医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成为了我国CRC筛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CRC预防宣传和健康科普教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自然人群筛查与伺机筛查有机结合,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筛查模式。

张教授还指出,CRC筛查也分多种形式。就在这份指南出炉后没多久,另一份CRC筛查指南也面世了(歪果仁对这个话题还真是执着),中心思想就是自然人群(不包括高危人群)中,50~75岁成年人应每两年做一次便潜血试验,每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张教授认为这一推荐意见结合了不同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检查效率,值得借鉴。

总之,对于CRC筛查,不应拘泥于一种检查手段。建议根据个体的高危因素合并情况及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包括公式测算风险、便潜血检查、肠镜检查等,这样是比较可行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