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肿瘤频道 > 肿瘤治疗 > 西医治疗 > 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术式选择及疗效分析

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术式选择及疗效分析

2019-10-11 来源:肿瘤防治研究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Ⅰ期患者术后随诊观察,无需行特殊辅助治疗,Ⅱ~Ⅲ期患者行以大剂量干扰素为主的综合治疗,Ⅳ期患者行以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为主的方案化疗。术前局部病灶较大,考虑难以局部切除的患者术前先行上述方案化疗,再行手术扩大切除,术后联合大剂量干扰素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来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常见于皮肤、消化道、眼睛、生殖器和鼻腔,是常见的皮肤和黏膜肿瘤,其诱因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种族遗传、结构不良痣恶变、外伤、内分泌失调及免疫缺陷等有关。MM恶性程度高,早期可有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不同种族之间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病因和临床特征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M是白种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年增长率为3%~5%。在亚洲人和有色人种中,原发于皮肤的MM占50%~70%,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肢端,即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足部软组织覆盖相对较少,但足部的功能对人体非常重要,扩大切除术后的软组织缺损对足底MM的外科治疗带来挑战。

随着皮瓣外科的逐步发展,保肢手术的指征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争取到了手术切除的机会,通过最优的重建方式,在控制局部复发的同时最大程度恢复足部外形和功能。

我们通过对相关病例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情况、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各类皮瓣的优缺点及远期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湖南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2011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1例经非截肢手术治疗的足底MM(均由我院病理科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局部情况、有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住院时间、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辅助治疗及常见不良反应、随访时间、生存状态。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统计分析。91例患者均于手术前及辅助治疗前签署相关知情同意及风险告知书。

1.2原发病灶扩大切除

91例患者均在手术前通过局部切除或部分组织活检病理确诊为MM,术后病理结果均和术前病理结果一致。手术切缘均≥2cm,病灶内切缘、外切缘、上切缘、下切缘、基底部切缘均由病理证实无肿瘤残存。

1.3术后缺损修复原则

(1)非负重区域、缺损面积相对较小(通常≤6cm)、创面无明显肌腱骨质外露时选择植皮;(2)足底负重区域术后缺损修复遵循就近原则选择足底内侧动脉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足底内侧动脉皮瓣通常修复≤6cm的缺损;(3)负重区域、非负重区域缺损面积相对较大,既往已行带蒂皮瓣修复;局部复发需二次手术,不宜植皮、不宜做带蒂皮瓣修复时均可选择股前外侧游离皮瓣。

1.4区域淋巴结活检及淋巴结清扫

对于临床可疑淋巴结,术前行细胞学活检或超声定位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转移者,直接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于临床或影像学发现的淋巴结,术前无法证实为转移癌的患者于术中行淋巴结活检,阳性则行淋巴结清扫。

1.5辅助治疗

Ⅰ期患者术后随诊观察,无需行特殊辅助治疗,Ⅱ~Ⅲ期患者行以大剂量干扰素为主的综合治疗,Ⅳ期患者行以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为主的方案化疗。术前局部病灶较大,考虑难以局部切除的患者术前先行上述方案化疗,再行手术扩大切除,术后联合大剂量干扰素治疗。

1.6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GraphPadPrism7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图形绘制,F检验分析不同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对生存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