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到肿块尽速就医
淋巴癌虽然是从淋巴组织长出来的肿瘤,但症状不一定是淋巴腺肿大,可能是在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生成,譬如胸腺、肝脾、腹腔、鼻咽等都有可能长出淋巴癌;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癌症发生淋巴转移,譬如乳癌、肺癌、
甲状腺癌等,也会造成淋巴腺肿大。
淋巴癌最常见6大警讯:
1、烧:突然无故发烧
2、肿:脖子、腋下或鼠蹊部长出隆起的肿块,不会痛
3、痒:全身发痒
4、汗:夜间盗汗
6、瘦:三个月内减轻体重5%以上、常觉得疲倦
当淋巴肿瘤日渐长大就会对邻近的正常组织产生压迫或造成阻塞,进而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一旦确诊是淋巴癌,不必惊慌失措。京东中美医院肿瘤科医生表示,在所有癌症中得到淋巴癌算是幸运的,治愈率相对高。高龄族群则以低恶度的淋巴癌为主,长得慢,不容易治愈,但只要好好服药控制症状,就可以与它和平共存。
「好好治疗,生命还是充满希望!」很多病人被「恶性」两个字吓坏,却不知道淋巴癌治疗效果很好,逃避正规治疗、到处乱找偏方的结果,反而错失治疗良机,造成遗憾。
一般而言,医生会用目测、问诊、触诊,必要时用穿刺、切片、验血方式确认。身体外显、外露部位较容易观察,但属于内藏器官周围的淋巴管就必须靠电脑断层扫瞄,甚至使用侵入性的内视镜侦测。
淋巴癌诊断不易,通常要仔细排除其他疾病,兜一圈才能确诊。有些原本以为是胃癌、
骨癌的病人,开刀开进去才发现是淋巴癌。艺人比莉就是因为时常胃痛,进出医院20余次,最后才被诊断出是淋巴癌。
会痛比不痛好
医生会依据淋巴肿块的数量、大小、发生位置、有无痛觉、质地、发病时间等条件判定,「准确度可达80%,」。
数量:如果只是一个、两个肿块,分散开来,基本上是良性;若肿块连成一串像葡萄,或者超过两个部位以上,两侧都有,极可能是恶性。
大小:直径小于两公分,摸起来会痛,良性居多;直径超过两公分以上,摸起来不痛,但肿块很硬,恶性居多。
比较需要注意的是一公分半、如花豆(大红豆)般大小(约一个指节),才有「嫌疑」,若是如黄豆、绿豆、小红豆般大,不妨先观察两个星期,肿大范围是否持续扩大。
若是良性肿块,直径超过两公分,几个月仍未消掉,有些医生还是会建议病人切除,以绝后患。
位置:锁骨上方、前颈胸骨乳突肌的三角部位淋巴腺肿大,很多与感染有关,良性、恶性的机率各占一半;颈后则大多是良性,不过也有例外。
一般在胸腔或腹腔的部位,比较难察觉。有时是因肚子痛,开刀切片后才发现是淋巴癌造成的肠阻塞。淋巴癌较少是从腹股沟的鼠蹊部开始发病,很多是因为生殖器细菌感染性病,或下肢有外伤才造成肿大。
速度:肿块的生长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恶性肿瘤的特质之一,就是短时间内持续变大,1~3个月内变成两倍,就有可能是恶性。如果肿块已存在三、五年,反而较不需要担心,「恶性肿瘤很少经过那么久还没有动静,八九不离十,是良性,」
病史:病史很重要,以前没有,突然在一、两个星期内渐渐大起来,就要小心。
淋巴癌很难找出真正的原因,医生再三叮咛,平日多注意身体的变化,只要发现异常肿块或不明原因症状就要就诊,还有定期健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不过一旦身上有不明硬块或者淋巴发炎、肿大,多数人难免疑神疑鬼自己是否罹癌。不过根据临床经验,80%以上的案例都是过度担心,「每一个人一辈子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淋巴腺肿大,」
淋巴腺肿大≠淋巴癌
淋巴组织主要集中于三大部位:头颈、腋下与鼠蹊部;另外在腹腔、胸腔里也有很多淋巴结,脾脏、肺脏、
肝脏等内脏器官的入口处,周围也分布很多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形状像豆子颗粒,每一个淋巴结像树干分枝一样向外散开(淋巴腺),并有各自的管辖区域。一旦发生淋巴腺肿大就要去「追本溯源」,它的管辖区域内是否有感染、皮肤病变或者被蚊虫叮咬。
「经常淋巴腺肿大的人并非就是淋巴癌的高危险群,这是两回事,」淋巴癌虽是造成淋巴腺肿大的原因之一,但因为淋巴腺肿大得到淋巴癌的机率并不高。
一旦发现淋巴腺肿大,病人就医时可看血液肿瘤科、
耳鼻喉科、风湿免疫感染科、胸腔科、乳房科、一般外科、内科等。
谁是得淋巴癌的高危险群?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器官移植者、爱滋病患,因为身体监督机制较弱,淋巴癌风险比一般人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