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促肿瘤进展
摘要: 血流中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粘附在一起形成癌栓
血小板是成熟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为哺乳动物的血液成分之一。其实,近些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血小板在肿瘤研究中扮演的许多样角色。
读取血小板信息来快速检测肺癌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液体活检名为thromboSeq的新型检测手段的方法,相比寻找肿瘤细胞生物标志物证据,通过检测被血液循环血小板所肿瘤RNA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诊断,准确率能够达到90%,非小细胞肺癌占到了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病例,相关研究刊登于CancerCell上(DOI:10.1016/j.ccell.2017.07.004)。
血小板“短命”,会对一系列炎性事件和
癌症产生反应,血小板自身不具有细胞核,血小板中RNA来自巨核细胞或在循环血液中所吸收。相比肿瘤患者机体中的血小板而言,非肿瘤患者机体中血小板通常含有不同类型RNA。
尽管被肿瘤教育的血小板血液检测技术无法提供准确的预测结果,但其却能够补充可替代的活组织检查的生物源,比如细胞游离DNA、胞外囊泡、循环蛋白质、循环肿瘤细胞以及诸如CT扫描等成像模式。
血小板抑制T细胞功能促肿瘤进展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血小板或许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功能来帮助肿瘤隐藏免于被免疫系统发现。添加诸如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
药物时,潜在的T细胞疗法或许就能够成功增强机体抵御
黑色素瘤的免疫力。血小板能够释放一些名为TGF-beta的特殊分子来抑制抵御肿瘤的T细胞的活性,TGF-beta分子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者发现大部分TGF-beta分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血小板表面的GARP蛋白特异性地捕捉并且激活TGF-beta分子,血小板是活化的TGF-beta分子主要来源,入侵的肿瘤细胞能够利用该分子来抑制T细胞的功能,换句话说,血小板能够帮助肿瘤隐藏免于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DOI:10.1126/sciimmunol.aai7911)
肿瘤细胞发生转移与血小板作用密不可分
肿瘤细胞转移到远离原发性肿瘤的位点是引发相关死亡主要原因,血小板能够帮助肿瘤细胞进行传播扩散。近日,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血小板上名为α6β1整联蛋白的分子的表达往往会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和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参与肿瘤的转移过程。
血小板缺失整联蛋白α6β1小鼠,在静脉注射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注射到乳腺脂肪垫后,特异性表现出肺部癌症转移水平降低。肿瘤细胞ADAM9蛋白能够结合血小板整联蛋白α6β1促血小板的激活和肿瘤细胞的外渗。(DOI:10.1172/jci.insight88245)
血小板促肿瘤转移不依赖于NK细胞
血小板屏蔽NK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助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粘附,血小板P-选择素促肿瘤细胞出
血管。科研人员用转移性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侧重于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问题,重点考察肿瘤转移是否与NK细胞和血小板衍生与内皮细胞来源的P-选择素相关。发现在NK细胞不存在情况下,血小板会促肿瘤肺转移。血小板促肿瘤转移具有器官特异性,虽然明确提高肺转移,但并不影响B16F1肝转移,且肝转移发生在血小板缺失情况下。血小板存在与否不影响NK细胞抗转移活性,血小板促转移作用具有时间差异性。(DOI:10.1158/0008-5472.CAN-11-4010)
血小板减少后抑制肿瘤转移
血流中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粘附在一起形成癌栓,一方面保护肿瘤细胞免受NK细胞杀伤,也避免肿瘤细胞免受血流切力破坏,机制不清楚,却是肿瘤细胞发生转移和远端定位的关键。血小板在以下方面利于肿瘤血行转移:1)与肿瘤细胞形成癌栓保护层而与免疫防御系统隔离,有利于肿瘤细胞在循环运输过程的存活;2)使肿瘤细胞成功地抵御了血流的高剪切力的损伤而存活在血液中,从而保护肿瘤细胞免受机体防御机制的清除。小鼠体内血小板数目减少可抑制肿瘤生长,NK细胞缺失却逆转这种抗转移潜能。推测血小板可保护肿瘤细胞在血行转移过程中免受NK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杀伤作用。(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