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病毒是人类乳头瘤病毒的缩写,是一种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是球形DNA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类型为HPV1、2、6、11、16、18、31、33及35型等,HPV16和18型长期感染可能与女性宫颈癌有关。
该病毒主要感染区域有人类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至今已分离出130多种,该病毒只侵犯人类,对其它动物无致病性,经正规系统治疗后,该病毒会被人体清除。也有学者提出该病毒会终身携带。此项争论还需要科学研究和论证。
HPV病毒类型
不同的型别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侵犯的组织部位不同可分为:
⑴皮肤低危型:包括HPV-1、2、3、4、7、10、12、15等与寻常疣、
扁平疣、跖疣等相关;
⑵皮肤高危型:包括HPV-5、8、14、17、20、36、38与疣状表皮
发育不良有关,其他还与可能HPV感染有关的恶性肿瘤包括: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前列腺癌、膀胱癌;
⑶黏膜低危型:如HPV-6、11、13、32、34、40、42、43、44、53、54等与感染生殖器、肛门、口咽部、食道黏膜;
⑷黏膜高危型:HPV-16、18、30、31、33、35、39与宫颈癌、直肠癌、
口腔癌、扁桃体癌等。
生物学活性:HPV抵抗力强,能耐受干燥并长期保存,加热或经福尔马林处理可灭活,所以高温消毒和2%戊二醛消毒可灭活。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简称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有高度的特异性,上海华肤杨晶教授称:长期以来,已知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像乙肝病毒一样,HPV也是一种DNA病毒。它原是多瘤空泡病毒科的一员,1999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取消多瘤空泡病毒科,代之以乳头瘤病毒科,因此,HPV便归属此门下。
HPV感染途径
⒈性传播途径;
⒉密切接触;
⒊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
⒋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时防护不好,造成自身感染或通过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低危型HPV感染
⒈良性皮肤表现
⑴寻常疣:米粒大小的丘疹,表面角化明显,粗糙不平、顶端刺状,质地坚硬,皮损可单个,也可多个,可自身接种而逐渐增多。多发生在手足等。
⑵特殊部位表现疾病:
甲周疣:发生在指、趾甲周围,表现为甲下增厚、角化。
跖疣:发生在足跖部位,皮损表面因受压可见出血点和黑点。
丝状疣:发生在颈部、眼睑的呈柔软丝状多个细小疣。
扁平疣:多发生在面部,躯干部位也常见,多为2-5mm大小的扁平丘疹,肤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圆形或类圆形,偶因瘙痒而搔抓形成自身接种,或沿皮肤损伤表面种植。
⒉外生殖器疾病良性表现
⑴生殖器疣(尖锐湿疣):包括三种状态:典型表现、亚临床感染、潜伏感染。
(a)典型表现:肉眼可见的典型皮损:形态上为乳头瘤状、菜花状、颗粒状、鸡冠状等;
(b)亚临床表现为肉眼不易辨认,借助放大镜、醋白试验才能观察到,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测有典型HPV的病理改变;
(c)潜伏感染是HPV进入皮肤黏膜的细胞内,不引起任何临床表现和组织细胞学的异常,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核酸杂交等可在皮肤黏膜的细胞中检测出。
易发部位:女性外阴、
阴道、宫颈和肛门周围、肛管内、尿道口;男性的外阴、阴茎、睾丸表面、尿道口、肛门周围、肛管内等。
少见部位:腋窝、脐窝、趾间、乳房下等。
⑵特殊部位:口腔粘膜表面的疣状损害、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瘤病等。
高危型HPV感染
⒈皮肤表现
有资料表明皮肤的鲍温病、基底细胞癌、帕哲病、鳞状细胞癌等上皮肿瘤也与此类病毒感染有关。
⒉粘膜表现
宫颈癌、肛门肛管癌、扁桃体癌、口腔癌、喉癌、鼻腔内癌、食道癌等。
辅助检查
⒈醋白试验;
⒉组织学检查;
⒊分子生物学:PCR、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等;
⒋细胞学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外生殖器疣需要与绒毛状小阴唇、阴茎珍珠疹、皮脂腺异位症、扁平湿疣、假性湿疣等鉴别。
疾病预防
国际上至今已经有预防性的四价疫苗(HPV6,11,16,18)等可以预防这四种病毒类型感染,因为大部分宫颈癌的感染类型是16,18型,所以可以减少大部分的宫颈癌,有些科研也表明对其他型别有一定的保护力。但对于已经感染的人预防疫苗没有作用。男性过长包皮的环切术是预防女性宫颈癌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防止男性自身感染各类性病的重要措施,有些国家的新生儿和幼童的包皮环切是非常好的预防成人后HPV感染和配偶宫颈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