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建立生物医药新管理机制,2020年生物产业达2600亿
摘要:整合精准医疗上、中、下游产业链,推动临床医疗模式由事后治疗向精准预防转变,构建辐射全国的精准医学联合体,打造精准医疗完整产业链。
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的应用不断成为各省的发展重点,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很好的助推其发展。北上广深在生物医药方面一直走在前端,政策方面也丝毫不懈怠。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中明确:优先发展生物制品,加快免疫细胞治疗、
干细胞、基因治疗相关技术研究,本月1日已经开始实施。
并且,对于前沿技术台湾食药署近日也发布《细胞及基因治疗产品管理法草案》,明定细胞及基因治疗产品的定义,并规范捐赠者合适性,确保细胞及基因治疗产品品质、安全及疗效的法律规范,以促进病人接受新兴产品治疗权利。
同样,8月份,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明确:
将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制和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放宽产业市场准入,建立适合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组织工程等新兴技术和业态发展需要的新管理机制。
加快个体化治疗临床应用。重点支持细胞储存、规模化制备和检测体系开发,支持干细胞新药申报,建立个体化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等国家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个体化细胞治疗国家级网络平台。
以下是相关内容摘录:
实现生命经济新突破,
创新发展精准医疗
以服务民生需求为根本,加速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精准医疗、数字生命等前沿交叉领域,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优势领域发展水平,打造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建成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
针对精准医疗发展和应用的源头性和关键性问题,开展科技原始创新,实现基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技术领域重大突破,打造国际一流的精准诊疗平台和临床转化体系,建设国际领先的精准医疗示范区。
提升基因检测技术水平
突破基因测序仪核心部件及技术应用瓶颈,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低成本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开发高准确度、多位点的分子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开发高密度基因芯片设计及数据分析软件系统。加快基因测序、分析、解读等技术和产品应用试点示范。
加快个体化治疗临床应用
重点支持细胞储存、规模化制备和检测体系开发,支持干细胞新药申报,建立个体化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等国家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个体化细胞治疗国家级网络平台。围绕心
血管、高血压和
肿瘤等重大疾病,突破CAR-T、MASCT、BiTE和TIL等免疫细胞技术和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研究,加快推进个体化治疗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
完善精准医疗产业链
整合精准医疗上、中、下游产业链,推动临床医疗模式由事后治疗向精准预防转变,构建辐射全国的精准医学联合体,打造精准医疗完整产业链。加快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精准医疗临床转化机构,结合临床干预形成精准防治方案和临床实践路径,探索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精准医疗发展新模式,推动精准医疗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