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羊蹄根的抗癌功效
羊蹄根(yangtigen)又名羊蹄、牛耳大黄、野大黄、癣草。苦、涩,寒。归心、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的作用。
羊蹄根在临床上常用于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另外,其升血小板效果较显著,所以常用于缓解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羊蹄根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等抗癌药理作用。
淋巴瘤患者除了能够在脖子、耳朵下面、腋窝下、肚子与大腿连接的地方等局部摸到肿块,往往还伴有全身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发热、人很消瘦、夜里睡着了以后容易出汗、出血等,中医认为这是热毒致病的结果,羊蹄根能够清热凉血,解毒抗癌,是治疗此类淋巴瘤患者的良药。
传统医学认为热毒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与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共同致病,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日久形成积块。现代医学认为肿瘤压迫周围组织,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代谢异常,容易发生感染,同时肿瘤组织坏死、溃烂也容易伴发炎症,而炎症或感染往是促使肿瘤恶化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恶性肿瘤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不但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还能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和水肿,从而改善临床状,控制病情进展。羊蹄根苦寒,能够使热邪从大便排,功效类似大黄,作用缓和,素有“土大黄”之称,对伴有大便干结的淋巴瘤患者尤为适宜,既可单药煎服,可配合芒硝同用,还可与黄药子、土贝母、徐长卿、墓头回、土茯苓、菝葜、蚤休等清热解毒抗热解毒抗癌药配合使用。
淋巴瘤如果侵犯咽部,可能会出现鼻出血;如果发生于胃、小肠或大肠,可能会出现腹痛、便血寺等类似消化道溃疡的表现;如果侵犯骨髓,可能会出现全身异常出血;如果累及皮肤,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溃烂出血,羊蹄根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收敛止血,对于此类有出血状的患者均可应用,尤其适用于表现为身体发热,神志不清,说胡话,烦躁不安,瘀斑发紫发黑,脸红目赤,舌深红等血热所致的出血患者,可单药内服,也可配伍其他止血药如仙鹤草、大蓟、小蓟、地榆、侧柏炭等同用。此外,羊蹄根有升血小板的作用,临床上也常用于缓解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定,与仙鹤草、黄精、连翘、制首乌、女贞子等同用,可升高血小板,减少出血的风险。
羊蹄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50g,也可以绞成汁去掉渣滓服用。外用:适量。
注意点:本品苦寒,能泻热通便,脾胃虚弱的患者宜不宜久服多服,否则可能出现胃脘部不适、饭量减少、解稀便等损伤脾胃阳气的表现。
浙贝母(zhebeimu)又名浙贝、大贝母、象贝母。菩.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的作用。
浙贝母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之一,对淋巴瘤、肺癌、鼻咽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胰腺各类恶性肿瘤属“痰热证”者均有良好的疗效,也可用于恶性肿瘤肺转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浙贝母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等癌药理作用。
浙贝母清热化痰效佳,尤其适用于痰黄黏稠的患者,常配伍使用大贝母、瓜蒌、竹茹等,可以增强清化热痰的功效;对于痰白稀薄的患者,宜配伍使用半夏、白芥子等温性的中药温化寒痰。浙贝母用于消散淋巴结肿肿块,常与玄参、牡蛎、猫爪草、牡蛎等配合使用。
一些淋巴瘤患者能够在身体表面摸到肿块,坚硬得像石头一样,不痛也不痒,肿块处的皮肤颜色也不改变,这些患者往往还伴有心烦,脾气急躁,容易发怒,胸部疼痛、憋闷,上气不接下气,咳嗽,甚至气喘,心慌,头昏,全身没有力气,舌质暗红,舌苔厚腻且呈黄色,这些症状在中医上可归结为“痰热阻肺证”。浙贝母苦寒,归肺经,长于清热化痰,可起到软化缩小肿块,改善患烦躁易怒、胸痛咳嗽等临床表现,是治疗淋巴瘤“痰阻肺证”的良药。
浙贝母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
注意点:浙贝母与川贝母功用基本相同,但浙贝母苦味为主,药性偏于开泄,善于清化热痰,降泄肺气,川贝母以甘味为主,药性偏于滋润,善于润肺止咳,且除热邪,消散肿块的功效以浙贝母为胜,所以临床上治疗淋巴瘤“痰热阻肺证”宜选用浙贝母。
传统认为浙贝母与乌头同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所以不宜一起煎服。浙贝母苦寒,久服多服会损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大便稀等不良反应。
浙贝母药名的来历
传说,有一个贫穷的妇人叫李氏,患了肺结核,连怀了三个胎儿,生下来都是死婴。—个巫婆吹嘘自已有安胎神术,装神弄鬼一通后对她的公婆说:“你媳属虎,虎要九人,将来嬰儿出生,要让母示远远避开,才能逢凶化吉。”公婆信以为真,重谢了巫婆。第二年,李氏生下一男孩后,公婆命儿子将媳妇五花大绑送至深山老林,凑巧遇到一位名医上山采药。名医问明情况,将李氏带至家中,每月从山上挖回一种药鳞茎,煎给她服。经过半年的治疗,李氏的肺结核痊愈了。名医将她送回家,孩子因无母哺乳早已夭折。隔年,李氏又生下一个白胖男孩,全家皆大欢喜。李氏为纪念名医治病救人之恩,以及宝贝和母亲团圆之喜,便把那草药鳞茎命名为“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