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肿瘤频道 > 认识肿瘤 > 肿瘤误区 > 常见的癌症认识误区

常见的癌症认识误区

2017-04-06 来源:重庆市肿瘤医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癌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但病人的自尊被剥夺,持续不断的疼痛往往还会引起病人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如绝望、不安、暴躁,导致病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乳腺癌】乳腺癌一般都有肿块,肿块不痛就没事

  实际上,约有10%的乳腺癌确诊患者乳房都不会出现肿块、疼痛、或是其它的异常症状。而在检测到的肿块中,80%至85%都是良性的,它们通常都是囊肿或是非癌肿瘤,这称为纤维腺瘤。像乳腺肿瘤这样的体表肿瘤,只要有良好的健康教育理念,有经常自查或定期体检的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得到及时治疗以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的目的。

  【结直肠癌】把早期直肠癌当痔疮

  在我国,8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曾被误诊为痔疮,即便在国外,也能到70%。到底有多少直肠癌曾被误诊为痔疮,以被误诊的程度不同,从60%到90%不等,特别是年轻人,更容易忽视已有的症状。乒坛名宿庄则栋直肠癌被误诊为痔疮长达两年,最终确诊之时已是晚期。

  直肠癌与痔疮的症状区别在哪里?如果是痔疮,多数虽有便血,但没有大便变细、变扁,大便次数改变也不明显,而且血色鲜红不和大便混合,只是在大便表面的滴血,是线状流血,喷射状出血。而直肠癌多数有大便形状的改变,也就是变细、变扁,病人便意频繁,但每次都觉得排不干净。直肠癌的便血常伴有黏液,在黏液血便中,大便和血混合在一起。如果到医院检查,也并不困难,一般医生做个直肠指检就可以确诊,大部分直肠癌可以通过指检被发现,因为75%的直肠癌都长在指检所能达到的范围内。

  【子宫颈癌】阴道流血二年不知患有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癌前病变到原位癌到早期浸润癌,最后发展到浸润癌的连续过程大约有5~1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如果对宫颈病变进行干预,就能预防及早期治疗宫颈癌。宫颈癌因为癌变部位位于子宫颈上,在癌变破裂时会出现不规则的出血,有时性交也会引发出血,凡是出现阴道出血都要到医院就诊,因为对妇科疾病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因此对于我们广大女性来说,如果出现阴道流血,不论是年轻女性,还是老年女性,抑或是子宫切除术后女性,均要去正规医院妇科就诊。宫颈原位癌的治愈率接近100%,对浸润性宫颈癌来讲,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Ⅱ期是60%~70%,Ⅲ期还能有40%~50%,但Ⅳ期大约只有10%了。所以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淋巴瘤】淋巴瘤当成淋巴结结核

  淋巴瘤和淋巴结结核早期临床表现很相似,很容易把淋巴瘤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早期淋巴瘤治愈率高,被误诊后,变为晚期,治愈机会减少。

  淋巴瘤与淋巴结结核的症状区别在哪里?淋巴结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除淋巴结肿大外,还有结核中毒性症状,如面色潮红伴午后发热,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有压痛,抗结核治疗有效,早期淋巴瘤发热少见些,一般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配合正规医院就诊;不要自行决定治疗方案;淋巴瘤初期易被误诊为淋巴结结核,只需患者配合医生,淋巴瘤早期诊断是完全可能的。如能早期诊断,60%~80%早期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治愈。

  【胃癌】胃癌是老年病,年轻人离胃癌很“遥远”

  众所周知,胃癌是一种患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的一大部分。然而,传统观点认为胃癌多见中老年人,青壮年少见。其实不然,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15岁以前极少发病,15岁以后逐渐上升,35岁以后几乎成倍增长,至65至80岁达到高峰。国际上年龄小于30岁的胃癌患者占胃癌患者总数的2%左右,而在我国,这个数字高达7.6%。

  过去认为20岁以下年轻人不易患胃癌,但近年发现年轻胃癌病人有增加趋势,而且年龄越小,其恶性程度越高,预后也越差,值得重视。目前,临床上年轻人胃癌病例大都已是晚期,在确诊的青年人胃癌中,Ⅲ期和Ⅳ期的患者占了60%~85%,20岁以下的患者,几乎全部都是Ⅲ期和Ⅳ期。胃癌的发病年龄逐渐趋近年轻化跟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分不开的,例如生活饮食不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忽视轻微的胃部不适等等。

  【肝癌】肝癌不会在家族中“爆发”

  近年来,癌症的家族聚集性日益增多,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肝癌也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肝癌是全球致死率高居第三的恶性肿瘤。据报道,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肝癌。我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称,我国目前总计有9300万乙肝病人,占全世界乙肝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每年有35万至40万的肝癌新发病例,占全世界肝癌病人总数的一半以上,肝癌出现家族聚集性很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共同生活环境有关,家族性肝癌与乙型肝炎有很密切的关系,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容易造成肝癌的家族聚集倾向,其他因素还包括:食物中的亚硝酸盐、黄曲霉素、肝吸虫、血吸虫等。

  在我国,80%以上肝癌患者中都有乙肝病史。为什么有些乙肝患者发生癌变,而另一些却没有发生?2013年复旦大学在《自然?遗传学》发表一项研究成果,确定了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关键易感基因。家中如果父母一方有人患肝癌,有可能将该易感基因遗传给子女,故有肝癌家族史者,以后得到肝癌的机会是没有肝癌家族史的10倍。如何预防肝癌家族聚集现象呢?建议从以下方便着手:(1)防治肝炎、切断家族传播,尤其是母婴垂直传染;(2)如果直系亲属有肝癌患者,已经携带肝炎病毒者,建议每隔3-6个月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肝脏检查,比如肝功能、B超、乙肝两对半、病毒复制等,有条件者建议一年复查一次CT或者MR检查;(3)戒烟酒、避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饮食多加注意。

  【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是否都会癌变成恶性肿瘤,都需要手术切除?

  有些疾病有可能是癌前病变,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免发展成为恶性肿瘤;但在甲状腺还没有确切的癌前病变,只能说有一些疾病,可能会有一些相关性。比如说大家特别关心的甲状腺结节,绝大多数都不会癌变,而且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也不需要外科的处理;只有极少数的肿瘤以往是良性病变,长期发展后发生去分化,最终成为恶性甚至是高度恶性的肿瘤,但是绝大多数的甲状腺结节是不会发展成为甲状腺癌的。即便目前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多数甲状腺癌属于早期,预后良好,甚至对于一些微小的腺内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理论上可以采取密切观察的办法,不一定都需要外科处理。因此,对于甲状腺癌应理性对待,无需过度恐慌。

  癌痛治疗】长期服用阿片类镇痛药会“成瘾”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患者中30%~50%的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我国此项数据的调查显示则达51%~61.6%。在被调查的癌痛患者中,80%调查对象最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以往医生往往重视癌症的病因治疗而忽略了癌痛的控制,另一方面,有些医生和患者对疼痛治疗存在的认识误区也影响了及时治疗。

  事实上,癌痛患者约三分之二是中至重度疼痛,服用非阿片类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疼痛,长期服用非阿片类药物,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出现胃肠、肝、肾、血小板毒性反应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根据阿片类药物(通俗称麻醉性止痛药)的药性及长期广泛的应用证明,使用阿片类药物更安全、有效、无肝肾等器官的毒性作用。

  “成瘾性”的特征是持续地、不择手段地渴求使用阿片类药物,目的不是为了镇痛,而是为了达到“欣快感”。疼痛治疗工作的开展使阿片类止痛药用量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阿片类的滥用人数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阿片类止痛药物医疗用药并未增加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癌痛患者口服吗啡缓释剂或透皮贴剂,极少发生成瘾。一旦使用阿片类药,如癌症疼痛病因控制及疼痛消失后,随时可以安全停用阿片类药。癌症疼痛病人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可能需要逐渐增加用药剂量,在疼痛缓解时也可以成功撤药,这种对药物“身体依赖”现象应与所谓的“成瘾”加以区别。但非医疗目的使用阿片类药物属于药物滥用,如反复静脉注射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才可能导致“成瘾”。

  癌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但病人的自尊被剥夺,持续不断的疼痛往往还会引起病人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如绝望、不安、暴躁,导致病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癌痛。严格按照三阶梯原则用药,可以使80%的癌痛患者疼痛得到缓解。因此,应积极鼓励癌症病人说出癌痛,配合医生进行癌痛治疗。对癌痛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增强肿瘤治疗效果,也是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一种尊重,使他们能够在相对无痛的状态下,在生命的旅程中保持最后的尊严!

  【肿瘤风险筛查】肿瘤筛查不必每年都做

  肿瘤筛查需要定期进行,许多人在一次体检后看到自己身体一切正常,就觉得万事大吉,认为三五年内都不用再跑医院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人体是一个动态系统,每天都在不停地发生着细微变化。一次筛查的结果并不具有长期意义,甚至几个月内就可能改变。特别是肿瘤的发展速度快,且症状不明显,让人很难察觉,一旦发现很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但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些危险信号,只要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做到早发现,就可以将肿瘤扼杀于萌芽状态。因此,肿瘤筛查一定要定期进行,最好是年年坚持,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更应如此。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