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期结直肠癌的定义是在结直肠筛查项目中未发现,而在下一次推荐的筛查日期之前发现的结直肠癌(CRC)。间期CRC检出率是评估CRC筛选项目质量及有效性的有力指标。Chiu博士等人于2015年10月发表于Gut杂志的文章指出在台湾人口结直肠癌筛选项目中影响间期CRC检出率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两年1次的粪便免疫生化检查(FIT)结果。
研究者分析了FIT阳性参与者结直肠镜下间期CRC检出率,认为大部分的间期癌可能来源于结直肠镜检查中漏掉的病变。粪便血红蛋白浓度同样是间期癌的独立预测因素。针对该文章,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部的Dekker教授等对该文章的临床意义与价值等进行了评述,发表于近期的Natru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杂志上。
CRC筛选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CRC相关的长期死亡率。尽管结肠镜是发现并预防CRC、进展期腺瘤的金标准,然而结肠镜为有风险的侵入性检查且花费较高,在很多国家并未广泛开展,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现更为方便合适的CRC筛选方法。FIT是一项非侵入性检查,价格相对便宜,可广泛开展。
尽管其敏感性不如结直肠镜,但FIT可从普通人群中筛选出CRC高风险人群并进一步完善内镜检查。FIT阳性人群有更高的CRC和/或进展期腺瘤(两者合称为进展期肿瘤)的患病率,因此,随访CRC检出率更高。为保证CRC筛选项目的有效性,结直肠所有的病变均应检出并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完整切除。
在FIT筛选项目中,间期癌不仅可从筛选检查中初步发现,也可以从FIT阳性患者中内镜下检出。FIT的敏感性为75%~88%,通过FIT检测出的大便血红蛋白浓度与进展期肿瘤的检出敏感性呈正相关。
有关结肠镜的CRC检出率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然而主要影响因素却一致:CRC或进展期腺瘤的漏检、病变切除不完全、特有的病理因素造成肿瘤组织的生长及恶化。过去许多研究认为间期癌主要与前两个因素相关,其中以内镜检查的质量最重要。波兰的一项里程碑式研究提出腺瘤检出率与间期癌发病率有明确的关系。
台湾人口CRC筛选项目从2004年开始为年龄50岁至69岁的人群提供每两年1次的FIT检查。该队列研究纳入2004年至2009年FIT筛选阳性且于每一轮筛选后行完全结肠镜检查未发现CRC的人群,共29969人。为明确随后CRC发病率,该研究通过筛选数据随访至2012年,其中162人检出CRC。这项全民肿瘤登记具有高达98.6%的覆盖率。
当内镜腺瘤检出率小于15%、大便血红蛋白浓度处于高水平(≥150ugHb/g)时,患CRC的风险增加。研究者认为内镜检查质量欠佳是导致间期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大便血红蛋白浓度为独立预测因素。
因此该筛选项目设有两个干预措施来减少间期癌发病率,分别为提高内镜质量和在分配工作中计入FIT结果(如将高浓度的大便血红蛋白分配至高质量内镜中心或者第1次内镜检查阴性/内镜质量不佳时提供第2次随访内镜检查)。提高筛选检查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为结肠镜质量。
Chiu博士等的研究为世界各地筛选间期癌发生率的前瞻性数据提供了内容框架,即如何系统性分析和处理影响间期癌的因素以实现筛选项目有效性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