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的癌瘤,主要包括鳞癌、腺癌、未分化小细胞癌、癌肉瘤等。但在实际诊治中,凡发生于食管胃粘膜交界部的癌如属鳞癌则归入食管癌,如属腺癌则归入贲门癌。中国食管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其次是美洲的波多黎各,还有新加坡、智利。罗马尼亚死亡率最低。
传统医学对食管癌的认识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医学典藉《黄帝内经》,以后医家也指出“过饮滚酒,多成膈证”,“年高者有之”。西方医藉记载最早在公元2世纪。1745年食管恶性梗阻病人的症状被详细做了描述。传统医学对食管癌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除药物疗法外,还有针灸、气功、药膳等疗法。这些方法,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在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食管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称之为“噎膈”“反胃”、“关格”“征积”等,蒙医学称之为“食管纳里病”。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医学对食管癌病机的解释:
1.中国中医学
中医学对食管癌的认识渊远流长,自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首次记载本病之后,历代医家从不同侧面对本病的认识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补充,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辨证体系。综合历代医家的认识,都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忧思郁怒,情志不遂,七情郁结;或嗜酒无度,恣食辛香燥热等物,损伤脾胃,造成气滞食凝,积聚成块;或高年衰老,正气志虚,正不胜邪,瘤邪乘虚侵入而成。正中《景岳全书·噎膈》所言:“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清朝医家徐灵胎在评《临证指南医案·噎膈》时指出:“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其病理机制,不下以下五个方面:
(1)气滞:情志失调,忧思郁怒,或饱食不节、寒热不适,引起气机郁滞,气不布津,津液聚而为痰、痰气交阻食管而成。
(2)血瘀: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引起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湿不化,痰凝交结,积聚而成。
(3)痰凝:情志郁怒,饮信不节,损伤脾胃,水湿不化,聚湿为痰,,或嗜酒无度,喜好肥甘,酿成痰浊,痰凝信管,结成肿块。
(4)热毒:酒色过度,七情所伤,误服辛燥药,俱令津血亏虚,相火渐炽,日久成毒、灼伤食管而成。
(5)正虚:先天禀赋不足,或气务伟,高年衰老,阴阳不和,水火失调,正不胜邪,瘤邪乘虚侵入而成。
2.中国蒙医学
蒙医学认为长期的情志忧郁,久饮苦涩、浓茶,酗酒和吸烟均为本病发病之重要因素。19世纪末著成的《蒙医药选编》一书中对纳里病灶的形成作了如下记述:“食道阻塞不通的原因是食道中赘生疣状物所致。如果病程迁延日久,则有饮食点滴不进而导致死亡之虞。主要发病于春秋之季,如不及时加以治疗,速则七个月,迟则八个月多趋死亡。幼婴儿及壮年人罹患该病者寥若晨星。”
广谱抗肿瘤药,用于胃癌、食管癌、贲门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以及消化道盒呼吸道肿瘤围手术期化疗,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用药,并可用于抑制各种胃癌、食管癌、肠癌等的癌前病变。
健客价: ¥990软坚散结、解毒定痛、养血活血。用于食管癌瘀毒证,与放疗合用可增强对食管癌的疗效;用于晚期原发性肝癌瘀毒证,对不宜手术、放化疗者有一定抑制肿瘤增长作用,可改善生存质量;用于中晚期胃癌(瘀毒证)的化疗辅助治疗,配合5-FU-DDP方案(5-FU、MMC、DDP),可改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
健客价: ¥102补益精气,健脾养心。对细胞免疫功能和血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用于食管癌、胃癌及原发性肺癌患者放、化疗所致的所阴两虚、心脾不足证。
健客价: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