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他从长海医院胰腺外科调任至长征医院,担任胰胆外科学科带头人,在传统胰腺外科技术的基础上,将微创化作为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邵成浩
1971年出生,医学博士,1994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获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外科主任,兼普外四科(胰腺胆道外科)主任和胰胆外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上海市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在走入长征医院邵成浩办公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100多升的巨大液氮罐以及旁边橱窗里的中华医学会“金针奖”奖杯。邵成浩自豪地指着液氮罐,里面保存了上百份的胰腺癌标本:“这里既是我们与胰腺癌不断作战的战利品,也是我们进一步在分子水平探究胰腺癌真面目的基础。”
如果把胰腺癌手术比作普外科的“珠穆朗玛峰”,邵成浩就是敢于挑战“珠峰”的人。邵成浩师从国内著名胰腺外科专家胡先贵教授,从事胰脾肝胆外科专业的临床诊疗及基础研究20余年,每年完成胰腺手术量250余台。
今年,他从长海医院胰腺外科调任至长征医院,担任胰胆外科学科带头人,在传统胰腺外科技术的基础上,将微创化作为学科未来发展方向。邵成浩把胰腺外科比作一场艰难的攀登,“必须要经过重重困难,才能爬到最高峰。当你碰到困难止步不前时,如果退缩了,你就看不到未来的风景。只有技术关、心理关都过了,才能做到最好。”
提高手术安全性
胰腺癌因为恶性程度高、肝脏转移率高、对放化疗不敏感、死亡率高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发病率在全世界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中国近十年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
美国2001年有胰腺癌新发病例29200例,约有28900人因胰腺癌而死亡,其发病率已超出胃癌。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上海市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从肿瘤顺位第十位上升至第八位和第六位,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了50%左右。胰腺癌不易早期诊断,发现时多为中晚期,既往手术切除率仅为10%~20%,术后5年生存率不到5%,治疗效果明显差于胃癌、结肠癌,成为普外科尚未攻克的最后堡垒。胰腺外科的前辈张圣道教授称之为“癌中之王”和“二十一世纪的癌”。
邵成浩指着一份在院病例说:“这个病人术前在当地医院被检查发现胰腺癌时,肿瘤已经侵犯到肠系膜上静脉了,当地医院医生已经劝家属放弃治疗,但家人怀着万一的心态找到我们。经术前严格检查评估,不负所望,我们判断病人还是能够耐受手术并且有机会做到根治性切除的,于是上周给他做了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部分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术,从而成功将肿瘤完全切除。目前患者恢复得很好,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邵成浩说,胰腺癌目前缺乏早期诊断,患者在确诊时90%已经属于晚期,80%因侵犯周围脏器及重要血管,或已发生肝脏等远处转移而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国内外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已侵犯部分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的患者,联合血管切除是唯一和最后的选择,若能把肿瘤根治性切除,则可能延长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但是,在已是高风险的胰腺手术基础上,再加上联合重要血管的切除重建术,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邵成浩及他的团队目前已完成这种高难度的手术200余台,去年一年就做了约30余台。2012年9月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手术学组举办的全国外科手术视频比赛中荣获最高奖之一“金针奖”。
总结在胰腺外科领域工作二十年的经验,邵成浩认为,最大收获就是提高了传统胰腺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在国内外多数外科中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一般需耗时4-5个小时,而邵成浩带领的团队,将其平均时间缩短到了一半。他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风险高、并发症多,是普外科最难的手术,我们团队在胡先贵教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减少了手术时间,明显减少了死亡率、手术后五年生存率提高到20%左右。当手术刀切开腹的一瞬间,就是生死之战的计时开始,手术时间越长,也就代表着患者全身麻醉时间越长,术中体液流失越多,风险越大,术后恢复也可能会受影响。因此手术时间缩短,也就意味着安全性的提高。”
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邵成浩说,手术前先要认真细致评估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随着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外科医生术前将胰腺肿瘤的周边细节搞清楚,外科、影像、病理学医生共同协作,把胰腺肿瘤的可切除性明显提高。另外,提倡胰腺手术路径个体化,不同部位的胰腺肿瘤的手术路径都不一样,总体来说就是先易后难,缩短手术时间。比如最具代表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一般在2-3小时内结束。邵成浩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了四个手术。
在邵成浩的团队中,80%的胰腺手术可以不输血,减少了输血量和血管破裂导致输血的可能性。
胰肠、胆肠和胃肠的三个吻合口是手术的难点,通过对胰肠吻合部位的吻合方式进行改进,把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0%左右。
胰腺手术后的胰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难以避免,特别是胰肠吻合口漏合并出血是最危险的,是致死性的。胰液具有腐蚀性,如果发生胰漏会腐蚀血管引起出血。对这种情况,要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如加强引流、通过介入治疗栓塞住出血的血管,必要时早期(10天内)及时进行第二次手术,大大提高了病人救治的成功率。
少见胰腺病的治疗
在胰腺外科中,需要手术治疗的胰腺癌约占80%,还有约20%的少见胰腺疾病,比如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腺泡细胞癌等。它们之中有些是良性肿瘤,有些则是低度恶性,与胰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截然不同,非胰腺外科专科医生不够了解,可能耽误患者治疗时机。邵成浩一直关注这些少见胰腺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经验,在这类疾病的诊疗上曾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邵成浩说,“比如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也就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得的病,确诊时乔布斯并没有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而是采用2年的保守疗法,耽误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手术后出现了肝转移,采用肝移植。在与疾病抗争十年后最终离开了我们。”
早在研究生阶段,邵成浩就对这些少见胰腺疾病开始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使这些患者尽早得到准确治疗。邵成浩说,“这些往往是发展程度慢的良性肿瘤,如果积极治疗,病人可以获得非常好的远期生存效果。但是正是因为这些疾病少见,所以很多病人都没有及时发现,部分发现时候都已经长到十几二十厘米,手术难度增大。对这些病人实施准确的术前诊断、积极的外科治疗,可使病人获得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2013年7月份,曾有一位来自宜兴79岁的老先生,胰体尾部有一个20厘米的肿瘤,在当地医院误诊为胰腺癌晚期,建议不要治疗了。后来老人出现大便出血,肠镜提示肠道内有肿瘤。其家人找到邵成浩,邵成浩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不是胰腺癌。邵成浩为老人做了一个大手术,老人术后恢复很好,肝脏的转移灶通过靶向药物治疗也明显缩小,目前已经健康生存两年。
邵成浩说,“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恶性程度低,发展慢,但是由于少见,很容易误诊、误治,时间长了也会发生肝转移等。昨天门诊看了一个神经内分泌肿瘤当作胰腺癌治疗两年的例子。胰腺癌是恶性肿瘤,而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低度恶性的,开刀后生存时间很长,两个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大区别。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后治疗以生物、靶向治疗为主。去年我国新上市了两种靶向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生长的信号通路,可以有效阻断肿瘤生长。特别对肿瘤的肝转移效果非常好,转移灶明显缩小。”
微创是未来方向
邵成浩在长海医院胰腺外科工作二十余年,师从国内著名胰腺外科专家胡先贵教授,“胡先贵教授在圈内有‘胡一刀’之称,开刀技术一流。他在临床工作中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永远在探索,一直在研究思考如何用最小的创伤给病人最大的收益。对于学生的要求近乎于苛刻,但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
今年年初,邵成浩从长海医院调任至长征医院,建立胰胆外科。从20张床位开始,他雄心勃勃规划学科的发展,瞄准学科发展的制高点,将微创胰腺外科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技术出现及不断发展,微创已成为目前外科手术的大趋势。邵成浩认为,“微创不应仅仅只局限于一般人们所熟知的腹腔镜下切除胆囊、阑尾、疝气修补等中小型手术,它的潜力仍未完全开发。由于腹腔镜手术的切口小,病人术中脏器暴露在外的时间及面积也比传统手术小得多,并且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因而术后组织粘连较少,再加上术后对患者切口疼痛及心理创伤的减小,倘若能将目前需要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进行微创手术,那么对他们的术后恢复也会更有优势。”
目前,邵成浩的团队已单独成立了一个微创小组,除了传统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腹膜后肿瘤切除术、脾切除术外,已经开展了腹腔镜下胰体尾脾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等,下一步的目标是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邵成浩说:“虽然目前我们腔镜下不能如开腹一般,做到胰十二指肠联合血管切除等最为复杂且风险最高的手术,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我们的技术不断提高,我们正在努力尝试着一步步将微创手术的适应证扩大。并且我们不能以牺牲患者安全性为前提,而是要将其做得和传统手术一样好,甚至更好。”
近年来,多学科诊治疗(MDT)模式已经成为肿瘤诊断的常态化,今年4月份,长征医院将成立包括消化内科、肿瘤科、影像科、介入科、营养科、中医科、病理科等的胰腺疾病多学科诊治中心。“我们要与相关科室协同作战,MDT多学科中心不仅有利于病人诊治,也有利于相关科室的协同发展。”
邵成浩认为,微创化、个体化、精准化将是未来胰胆外科的发展趋势。他说,“目前,乳腺癌的基因分型已经非常成熟,今后对于胰腺癌的基因分型将更加细致。目前我们团队正在对于长链非编码RNA在胰腺癌发病机制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实习编辑:赵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