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有助于判定慢乙肝患者的病情、指导抗病毒治疗。目前肝穿刺、肝组织病理检查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由于肝穿刺是有创检查,多数患者不愿意进行肝穿刺检查。
因此,临床中开发了很多无创的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方法得到推广。不需要肝穿刺,只需要通过抽血、或类似做B超就可以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这些无创诊断方法可操作性强,有有助于判断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程度、也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及时抗病毒治疗。
1、肝纤维化评分模型
只需进行常规的抽血化验(血常规、肝功能),获得血小板、ALT或AST值,再将其带入专用的计算公式中,即可初步了解患者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情况。
在资源有限地区,用APRI评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比值指数]作为评估成人是否存在肝硬化的首选非侵入诊断方法(APRI评分>2分,预示已经发生肝硬化)。
2、血清指标诊断肝纤维化
血清指标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肝纤维化诊断中有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诊断,通过对其检测值的衡量及判定,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肝纤程度的衡量都是很有价值意义的,但血清学指标目前还并不能完全与肝脏纤维化病理改变相对应,因此在诊断上应注意相鉴别。
3、常规影像学检查
常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能发现肝脏解剖结构上的影像学异常,协助判断肝脏和脾脏的大小和形态、肝内重要血管的情况等,还可以帮助发现肝脏是否有肝癌等占位性病变,但难于反映肝纤维化早期改变、评估多限于肝硬化及并发症。
目前联合多种非侵入性检查可减少肝纤维化诊断的不确定性,使一部分患者避免肝活检。如通过结合肝脏瞬间弹性检测和目前可获得的血清学检查,可识别显著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患者,用于指导抗病毒治疗决策。
尽早实施肝纤维化的治疗是防止肝硬化发生的重要措施,中医提倡“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但须注意的是肝纤维化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B超影像学可早期发现“肝表面欠光滑,有少许小结节”等。未必有蜘蛛痣或肝掌,因为肝功能正常或轻微异常,易被病人或医生忽略。
活血祛瘀,益精养肝。用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者,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斑,腰膝酸软,疲倦乏力,头晕目涩,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或微黄,脉弦细。
健客价: ¥43.5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适用于以肝瘀脾虚为主证的原发性肝癌,症见上腹肿块,胁肋疼痛,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对于上述症候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有改善作用。
健客价: ¥81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脂肪肝,肝硬化等症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25软坚散结,化瘀解毒,益气养血。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及早期肝硬化属瘀血阻络、气血亏虚兼热毒未尽证。症见:胁肋隐痛或肋下块,面色晦黯,脘腹胀满,纳差便测,神疲乏力,口干口苦,赤缕红丝等。
健客价: ¥242活血祛瘀,益精养肝。用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者,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斑,腰膝酸软,疲倦乏力,头晕目涩,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或微黄,脉弦细。
健客价: ¥68甲芪肝纤颗粒具有健脾祛湿,舒肝活血作用,用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透明质酸、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等血清学指标异常属肝郁血瘀兼脾虚湿滞者,症见胁肋疼痛,肝脾肿大,脘腹胀满,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腻。
健客价: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