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一种传染性很高的疾病,一旦患上乙肝,人们生活上有些事情和平时人是有所不同的,患者需要注意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不要走入误区。下面一起看下慢性乙肝患者选择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1、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目标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DNA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乙肝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和肝脏组织病变改善。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终点分为:
(1)理想的终点: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停药后获得持久的HBsAg消失,可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
(2)满意的终点:HBeAg阳性患者,停药后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ALT复常,并伴有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阴性患者,停药后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和ALT复常。
(3)基本的终点:如无法获得停药后持续应答,抗病毒治疗期间长期维持病毒学应答(HBVDNA检测不到)。
2、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动态的评估比单次的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可以考虑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且ALT持续升高,再考虑抗病毒治疗。
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HBVDNA水平:HBeAg阳性患者,HBVDNA≥20000IU/ml(相当于105拷贝/ml);HBeAg阴性患者,HBVDNA≥2000IU/ml(相当于104拷贝/ml);(2)ALT水平:一般要求ALT持续升高≥2×正常值上限(ULN);如用干扰素(IFN)治疗,一般情况下ALT应≤10×ULN且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
3、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常用药物选择
韦立得,在2016年11月,Gilead公司对外宣称乙肝治疗的新药TAF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成人慢性乙肝且没有失代偿期肝病患者的治疗,这是十年来首个被批准的乙肝新药。
TAF每片为25mg,TDF每片为300mg,临床用量减少了10倍多,但是获得了和TDF相似的抗病毒疗效。另外,体外试验表明TAF在人体原代肝细胞内产生的浓度是TDF的5倍,TAF可以直接“靶向”肝脏,减少了有效治疗成分在全身其他组织血浆浓度中的暴露量。
在治疗乙肝方面,主张以抗病毒为治疗的核心,同时辅佐保肝,恢复肝功,抗纤维化,调整免疫。对于肝功能恢复的乙肝患者,最好每隔3到6个月就检查一次。如果发现身体不适更应该及时的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