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疾病,关于乙肝的传闻也有很多。比如,筷子会传染乙肝病毒,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会感染乙肝等等。这样的担心有道理吗?
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
乙肝是一种体液传播的疾病。资料显示,乙肝患者的唾液、血液、尿液、乳汁中确实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但是一同吃饭,即使将乙肝病毒吃进体内,乙肝病毒也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染,因为消化道内没有可传染的受体。而且,完整的消化道表面拥有自己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乙肝病毒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
乙肝病毒,不从口入,从哪儿入?
血液和体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才是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一些会损伤皮肤或黏膜的行为,如共用剃须刀、牙刷,使用了被乙肝病毒污染了的针具,还有性生活等是可能传染乙肝病毒的。
实际上,无论是急性乙肝感染、慢性乙肝携带者,或是大三阳、小三阳,乙肝病毒均不会从口传播。消化道尚且不是乙肝传染的通道,就更别说是身体触碰,甚至使用相同的日常用品这些方式了。
你真正该担心的是,筷子能带来这些病
1、幽门螺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其感染途径主要是口口和粪口传播,且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即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杆菌,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就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2、甲肝、戊肝
很多人对肝炎避之不及,事实上,不同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不同的。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因此如果与患者共用杯子、碗筷等,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染健康人。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6岁以下孩子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所以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易因共用碗筷等受到病毒交叉感染。因此,家里如果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家长应注重饮食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多开窗通风,在幼儿园时应专碗专用,防止儿童间相互传染。
4、伤寒病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也以“病从口入”的方式传播。有些病情痊愈的患者,因体内病毒未排清,仍具有传染性。饮食卫生状况差,水源受污染等情况都有可能传播该病,因此,伤寒病患者的生活用品应与家人分开使用。
5、肝癌
由于清洗方法不当、使用时间过长,都会让入口的筷子,成为嘴边最大的危害,甚至会滋生一级致癌物——黄曲霉素。
经常使用、整把搓洗的过程,会给筷子留下深深浅浅的伤痕,使筷子表面变得粗糙,容易残留、滋生微生物。有的人清洗时选择用洗洁精浸泡,时间长了反而会使洗洁精中的一些化学成分进入到筷子中,如果冲洗不彻底也会给细菌繁殖提供土壤。家用筷子很少洗完后烘干,常集中摆放在柜橱内,导致筷子的含水量很高,滋生各种霉菌,严重的会产生黄曲霉素。
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中存留最多(是其他组织器官的5~15倍),因此对肝脏的损害也最大,可诱发肝癌。
理论上,竹制、木制筷子应该3~6个月更换一次,使用期限超过6个月以的筷子,可能会滋生黄曲霉素。
3种筷子赶紧换掉
1.筷子变色、霉斑
普通筷子在使用3-6个月后,筷子头的颜色会变深,即使仔细刷洗也依然如故,这是细菌长期堆积导致的颜色变化。
就餐前应仔细观察一下筷子表面是否有斑点,特别是有没有霉斑。
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很可能已经发霉变质,就不能使用了。
2.刮痕、磨损
不论是竹筷子还是木筷子,为了延长使用寿命,生产厂家一般会在筷子表面刷上一层食用漆——生漆,以便让筷子表面不易被细菌附着。
但筷子使用时间过长,表面的生漆会脱落或破损,加上经常使用、搓洗的过程会给筷子留下深深浅浅的伤痕,使筷子表面变得粗糙,容易使微生物残留、滋生。
一旦发现筷子出现刮痕、磨损或变形,就要及时更换。
3.异味
筷子出现弯曲、变形,看上去很潮湿或闻起来有明显酸味,都是受污染或过期的标志,不可继续使用。
筷子这样用最健康
1.吃饭时不要咬筷子
如果筷子头被咬坏,表面的凹槽会沾上许多残留食屑、油腻等脏物,若清洗不净,就会繁殖各种细菌、病菌,如幽门螺旋杆菌最容易在筷子上传播,引起胃肠炎。
2.不要用吃饭的筷子煎炸食物
竹木筷子煎炸后会碳化变黑,硬度变差,容易发霉、掉渣、藏污纳垢,而漆筷中含有铅、铬等重金属,经煎炸可能有重金属中毒和致癌的风险。
3.避免酸性、碱性清洁液
清洗筷子,不要用小苏打、柠檬酸等碱性或酸性清洁液,以免伤害筷子表面,令外层的防水漆脱落。
肝病朋友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肝病常识,做好预防保健措施,也是防治肝病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