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好发于10~20岁。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疾病,该病为系统性疾病,可累及神经系统、肝脏、肾脏、骨骼和血液系统等,其中又以基底节和肝脏受累最为严重。如果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地治疗,就可以阻止甚至逆转该病的临床进展,但是该病常常容易被临床医师误诊。
肝豆状核变性系由于铜代谢异常,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导致铜异常沉积于器官及组织内。按病程演变过程,铜首先沉积于肝脏,在肝内饱和并释放后,游离铜主要在脑、角膜及肾等部位沉积,并逐渐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以锥体外系为中心的多种神经和精神症状。
根据铜累积部位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床表现。通常年龄较小者多以肝损害起病,年龄较大者多以神经或精神症状起病。而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多已有尚未引起临床症状的肝损害。若未经治疗最终都会出现肝脏和神经损害症状。
神经神经症状包括:①震颤;②发音困难、吞咽困难;③肌张力改变;④癫痫少见;⑤精神症状:智力减退,性格改变,如自制力减低,情绪不稳,易激动。肝脏症状:引起肝衰竭、一过性黄疸、食欲不振等系列症状。角膜可见K-F环。主
要病理改变为基底节变性、肝硬化和肾脏损害。
肝豆状核变性脑MRI在T2加权像主要表现为两种信号,长T2信号和短T2信号影。长T2:高信号最多见且分布广泛,常见于壳核、丘脑及脑干等处部位,由于铜在广泛分布的同时还具有选择性的亲和作用。
其机理主要是铜沉积于组织中,造成反应性水肿、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缺失、海绵样变性和胶质增生,进而引起不可逆性的空腔和囊变,此时在T1加权像出现低信号。在未经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时,随病程的延长,铜聚集量逐渐增多,其顺磁性作用日趋明显,最终形成短T2信号。
大脑白质、脑干、偶尔小脑齿状核也可见到长T1长T2信号改变。对称性基底节异常信号同时伴有脑干病灶是HLD的影像特征之一。病变累及脑白质的具有以下特征:①分布在额叶或顶叶皮层下白质内;②发生在病程较长者;③常伴有癫痫。受累脑质可萎缩,以豆状核及尾状核头部为主,致使额角扩大。
肝豆状核不同部位的受累
脑组织中广泛的铜沉积,导致基底节、脑干及大、小脑灰白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出现弥漫性脑萎缩。
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诊断条件:①K-F角膜色素环;②血清铜蓝蛋白(CP)<200mg/L或血清铜氧化酶<0.2活力单位;③肝铜含量>250μg/g(干重);④24h尿铜排泄量>100μg。5.64Cu与血清铜蓝蛋白结合缺乏二次高峰。
鉴别诊断:1.发病年龄较轻,多为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临床表现为共济障碍,行走不稳,构音困难,智力减退和精神症状。发病较隐匿,病期一般为数月至半年。影像表现为对称性基底节异常信号,且T1WI上信号仅轻度减低,多数同时出现丘脑、中脑的异常信号。
2.中毒性和缺氧性脑病一般有特定的中毒或缺氧病史,而且临床上多无椎体外系的症状和体征,基底节病灶在T1WI信号减低显著,常呈囊状改变,不会同时出现丘脑和脑干病变。
3.VB1缺乏者,基底节区病变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4.单纯在中脑和桥脑的病变则常考虑其他疾病,如桥脑中心溶解症、桥小脑橄
榄体萎缩和脑干梗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