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肝脏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
药物引起的肝损害通常会发生在用药后的1-4周内,具体表现和其他肝炎大致相同。
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不同类型
以肝细胞损害为主者
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黄、肝区不适,肝脏肿大伴有压痛,转氨酶升高,血脂升高,血象中嗜酸细胞升高。
以胆汁淤积为主者
主要表现为肝内小胆管胆汁淤积,并伴有肝细胞损害,表现为皮肤、巩膜、小便黄染,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
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也会引起大片肝区坏死发生,形成重型肝炎,出现黄疸、凝血机制障碍、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一旦出现肝细胞大片坏死,病情十分严重,若诊治不及时,有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都应密切注意是否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也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小便颜色黄染、大便颜色和性状明显改变等以及他不适症状。如果有上述不适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并将自己的服药史告知诊疗医生。
由于肝脏无痛觉神经,包括乙肝、丙肝、脂肪肝酒精肝在内的多种肝病都可能因初期无症状而被忽略导致恶化,唯有早发现、早诊断才能早规范治疗。为使全国的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科学的诊疗和就医保障,国家举办"全国医疗肝病扶贫救助",有想参加的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免费在线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