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占总人口的10%,以此计算,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人。这意味着,我国大概每10个人里面就有1个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而乙肝病毒(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在一间办公室工作、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个宿舍、同在一个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目前科学研究也没有发现蚊虫传播HBV的证据。
【免疫耐受需定期复查】
乙肝患者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恰恰可能也是疾病进展的“阶梯”。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乙肝是通过母婴传播的。孩子出生后,身体免疫系统误以为乙肝病毒是“自己人”,其实这部分人群不能称为乙肝病人,只能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其并无肝炎发作,肝功能正常)。
处于免疫耐受时,无论用哪一种药物,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均不好。这是因为,目前所有乙肝抗病毒药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身体主动对病毒进行免疫清除,这个免疫清除的标志就是转氨酶水平升高。若揠苗助长,勉强治疗的话,不仅疗效欠佳,耐药(对口服抗病毒药而言)的发生率也会增加。再者,乙肝病毒水平高但转氨酶水平不高者,直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机会非常小。此外,“乙肝病毒越高,患肝硬化、肝癌风险越大”的说法,主要是针对成年以后且有肝炎发作的病人,并非指所有乙肝病毒携带者。
【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
当乙肝病毒感染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携带者成年以后,身体开始发现并主动清除乙肝病毒,进入免疫清除期。但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肝细胞也会受到损害,发生肝炎(转氨酶升高),此时正是病人开始抗病毒治疗的好时机。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很多病人希望速战速决,早点治好、早点停药,但目前这样的“理想”暂时无法实现。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乙肝指南》)已把旧版内容“清除HBV”删掉,改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这就说明短期治疗不切实际,长期治疗才是关键。“长期、优选、优化、定期检测”是初治策略的“十字方针”。
其中,优选即选好病人、选好药、选好方案。这是因为“没有哪一种药物对所有人都有一样好的效果”。医生需根据病人的乙肝病毒量、转氨酶水平等情况与病人沟通后,制订合适的方案(干扰素或者口服抗病毒药物)。而一旦方案确定,病人就应坚持治疗。只有坚持抗病毒治疗,“肝船”才不容易漂到“下游”的肝硬化或肝癌。【定期复查】
为了达到最佳疗效,在治疗期间要进行“优化、定期检测”,即定期(3个月左右)做HBV-DNA、肝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便医生根据HBV-DNA水平的变化来优化治疗策略。
数据显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非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言,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发展成肝硬化,小部分人会不经过肝硬化而直接发展成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