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以来,在广西和江西先后发生的两起甲型肝炎局部流行疫情,甲型肝炎究竟是何等疾病,如此气势汹汹的威胁人们的健康。
甲型肝炎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它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甲肝病毒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和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健康人吃进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便可受到感染。水源或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今年两起甲肝疫情即是水源或食物污染引起。
专家提醒,沿海居民大多认为“小海产品”可传播甲肝,对被污染的饮用水所造成的危害则认识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饮水、饮食卫生监管力度……详情进入》》
甲型肝炎急性发病症状有发热、上腹部不适或饱胀,以及食欲下降、厌油腻、恶心、呕吐、无力、尿黄呈茶水色等特征,体征有肝肿大、肝区叩痛和皮肤、黏膜黄染(黄疸)。肝功能异常是最直接的肝脏受损害的指标,主要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升高,以及血清胆红素(TBIL)的升高。
抗-HAVIgM在发病后数天即阳性,为新近感染的指标,是早期确诊甲型肝炎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甲肝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甲肝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成人中较少见,常见潜伏期为2~6周。
甲型肝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比较强,耐酸碱,室温下能生存1周,干粪中25℃存活30天,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但在80℃5分钟或100℃开水中1分钟即可完全灭活。甲型肝炎病毒不惧怕寒冷低温,甚至在-20℃~-70℃数年后仍有感染力,也是甲型肝炎在冬季易发疫情的原因之一。
预防甲肝关键在于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海鲜,生吃的瓜果要削皮再吃;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消毒;灭蝇灭蟑螂以及做好肝炎病人粪便的消毒,防止其污染水源等。更多甲肝知识请浏览“甲肝频道”》》
市卫生局日前提醒市民说,尽管近几年来我市甲肝发病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眼下正值甲肝好发季节,市民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注重做好甲肝的预防工作,尤其不能食用毛蚶一类水产品,但有些市民对此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甲肝
>>>浏览甲肝频道<<<
日前我在居家附近菜场买菜时,看到菜场门口有一个无证流动商贩正在出售毛蚶,看到4位中老年顾客正在选购毛蚶,于是我对一位熟悉的中年妇女说:“这个季节要预防甲肝,勿要买毛蚶吃了……”但她竟说:“不会吃出毛病的,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家里都要吃。”听了她的话,我只能摇头。
据我所知,近几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都会对毛蚶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监测资料证实,近几年来毛蚶的甲肝带毒率始终在5%至10%之间,这难道不足以引起大家的警惕吗!其实,多数家庭在食用毛蚶时只是用开水浸泡或烫一下来保留毛蚶的鲜味,这样加工无法杀灭毛蚶内可能带有的甲肝病毒和致病微生物,因而容易染病。为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大家,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不要吃至今仍然禁卖的毛蚶和蚶子,避免发生损害身体健康的事。
进入寒冬,有的人认为天冷不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每年的冬季,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患者并不比夏季减少,这是因为有些引发肠道传染病的病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如甲肝病毒在零下20℃低温条件下仍可存活,伤寒杆菌在许多食物上生存的时间也较长,而且临近年节,人们吃喝活动又多了起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染病。因此,冬季也要注意饮食卫生,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吃可能带来健康隐患的食物,严防“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