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途径。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是急性期的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他们的排泄物可以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和健康人群,进食被甲肝病毒污染过的食物、水源,与甲肝患者共同使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各种物品,都可以受到传染。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可造成散发或暴发流行。
甲肝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我国研制的H2甲肝减毒活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作用,用1毫升减毒活疫苗皮下注射,2~5周后人体即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抗体阳性率达93%,至免疫后3~10周抗体阳性率可达100%,保护期至少可维持5年。国外生产的甲肝疫苗多为“灭活疫苗”,已有其它肝病者首次接种疫苗后的保护性抗体阳性率较健康人低,但如果6个月时加强免疫一次,再过1个月后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与健康人相似。
接种甲肝疫苗有严格禁忌症甲肝疫苗属于非血源生物制品,接种后不会传染甲肝及其它疾病。凡是对甲肝病毒易感者、年龄在1周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成人均可接种。但甲肝疫苗接种有一些严格的禁忌症,以下四种人群不适合接种:身体不适、发热,腋温超过37.5℃者;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其它严重疾病者;患有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过敏性体质者,尤其是已知对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或以前接种疫苗有过敏反应者。
人体对甲肝疫苗的耐受良好,大多数人接种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少数人可在针孔处出现短暂的炎症性反应,有的人可在接种部位发生轻度的红肿或轻微疼痛,上述反应一般在24~72小时内消退,属于正常的不适反应。极少数人可出现疲乏、发热、厌食、腹泻、恶心、呕吐、头痛、关节痛等症状,这种全身反应,通常也是短暂的,大多在24小时内可自行缓解。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必要时可采取对症治疗。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甲肝患者和隐性甲肝病毒感染者的粪便中,经粪——口途径传播。甲肝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污染手、水、食物和餐具,健康人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便可受到感染。甲肝通常呈散发,但在水源或蛤蜊、牡蛎等生食的水产品受到严重污染时可暴发流行。任何人都能被传染甲肝,尤其是儿童、孕妇和体弱者。已患过或感染过甲肝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甲肝都呈自限性。在流行期间,重症甲肝的发生率为0.1%~1%,极少转为慢性病变,死亡率也很低。据报道,有人曾对1988年我国上海甲肝暴发期间的1212例甲肝患者进行随访后发现,仅有1.3%的患者没有在半年后康复,死亡率仅为0.008%。尽管如此,我们对甲肝还是不应该掉以轻心。这是因为,我国仍是甲肝的高发区,学龄前儿童的发病率最高,青少年次之。近年来,我国人口甲肝的发病年龄正呈逐渐提高的趋势,30岁以上成年人的发病率占31.1%,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往及国内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很多易感人群正处于甲肝的威胁之中。冬春季节正值甲肝的高发之时,加强对甲肝的预防刻不容缓,以下几种方法对预防甲肝很有效果。
◎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最好方法
预防甲肝的疫苗有3种:死疫苗、活疫苗和重组疫苗。1992年以来,经甲醛灭活的全病毒甲肝疫苗已经在30多个国家被使用。人在注射这种甲肝疫苗2~4周后,体内的甲肝抗体转阳率可达100%,而接种我国自行研制的甲肝病毒减毒活疫苗3周后,也可使体内的甲肝抗体的转阳率达100%,获得免疫的期限为5~7年。若感染了甲肝病毒,则会使下降的抗体再度升高,从而使人体获得的保护性抗体维持的时间更长乃至终生。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把住“病从口入”关
未接种甲肝疫苗的人应严格讲究饮食卫生,一旦在甲肝流行期间接触了甲肝患者,要立即进行被动免疫,即马上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而不是注射甲肝疫苗。这是因为,人体注射甲肝疫苗后需要在3周后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而丙种免疫球蛋白则是由人的血浆或胎盘制成的免疫球蛋白,具有较高滴度的甲肝抗体,可以预防或减少甲肝的发生,阻断甲肝的传播。需要注意的是,与甲肝患者接触后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的时间宜早不宜晚,最晚不能超过10天。
◎及时切断甲肝的传播途径
对甲肝患者的食具、粪便及日常生活用品必须严格消毒,最好采用蒸煮的方法,也可用84消毒液浸泡或在阳光下暴晒(不应少于2小时),以切断其传播途径。
◎可疑患者的防控措施
曾与甲肝患者有接触者,大可不必过于惊慌,但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保证富于营养且易消化的饮食以及充足的睡眠。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后若无任何症状者,其发病的可能性将会很小。如果近期持续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区疼痛、尿黄或巩膜黄染,尤其是在15~45天内与曾与甲肝患者有接触者,应迅速到医院进行检查。一旦被确诊,患者要严格卧床休息,注意低盐、低脂、低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同时还要戒酒,避免服用对肝功能有损害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