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自从出生后就需要接种许多不同的疫苗,除乙肝、卡介苗、“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脑炎等国家规定的基础疫苗之外,人们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有选择地接种甲肝和流感疫苗等。那么接种甲肝疫苗究竟会产生哪些副作用?接种甲肝疫苗的同时还可以接种其他疫苗吗?
功课1:分清“灭活”和“减毒活”
西安的高先生最近到医院打甲肝疫苗的时候,医生问他是打“灭活”的还是“减毒活”的,这让高先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因为和大部分市民一样,他并不了解所谓“灭活”和“减毒活”的含义及区别,自然也就不知道应该选择哪种。
据陕西省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杨丽萍介绍,所谓“灭活疫苗”其实就是一种被杀死的病毒,将其输入人体,既不会使人染病,又可以使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毒入侵,由于“灭活疫苗”是被充分杀死的病毒,所以就不存在毒力恢复的危险,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灭活疫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安全性有充分保障,被绝大多数人选择使用。而“减毒活疫苗”则是一种活疫苗,是人为地将甲肝病毒有害成分杀死,保留抗原成分,接种后可获得自然免疫力,接种次数少,但副作用较大。从价格上比较,“减毒活疫苗”在20元左右,而国产灭活疫苗一支90元左右,进口价格在140元左右。而从保护期长短上比较,“减毒活疫苗”的保护期为5年,而“灭活疫苗”的保护期是20年。
杨丽萍特别强调,如果选择“减毒活疫苗”只需要接种一针,但若选择“灭活疫苗”则要接种两针,且两针之间需要间隔6个月时间,一般来说按照程序接种完之后8周左右便可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功课2:接种后需留观半小时
任何一种疫苗或多或少都会有副作用,少数人可在接种部位发生轻度的红肿或轻微疼痛,都属于正常的不适反应,上述反应一般在24~72小时消退,极少数人会出现乏力、发热、呕吐、过敏性皮疹等症状,而小孩的不良反应多见发烧,但权衡甲肝疫苗的副作用和甲肝疾病带来的威胁后,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途径,而且只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之下接种,并正确掌握禁忌症,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西安市第四医院计划免疫科主管护士张红建议,在给1岁孩子接种甲肝疫苗后要让孩子多休息,在给孩子洗澡时,注意不要让孩子受凉;孩子睡觉时,注意屋内通风;一旦孩子出现发烧的症状,如果在38℃以下就给孩子多喝水观察,若持续高于此温度就要立即咨询医生,及时处理病情。临床上,接种甲肝疫苗的孩子出现发烧等不良反应的为4%%,家长不需要太过恐慌,而对于初次进行预防接种者,注射后应现场留观半小时,防止发生速发性过敏反应,回家后72小时之内如有异常反应或迟发性过敏反应,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功课3:四种人群不宜接种
针对接种甲肝疫苗的一些适应症和禁忌症,省友谊医院预防保健科主管疾病控制师周锦棉指出,通常情况下,如果身体没有不适,也没有其他严重疾病史的人不需要做检查,都可以接种。而已经感染或者患过甲肝的人则不用再接种。
甲型肝炎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它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甲肝病毒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和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健康人吃进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便可受到感染。水源或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今年两起甲肝疫情即是水源或食物污染引起。
专家提醒,沿海居民大多认为“小海产品”可传播甲肝,对被污染的饮用水所造成的危害则认识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饮水、饮食卫生监管力度
甲型肝炎急性发病症状有发热、上腹部不适或饱胀,以及食欲下降、厌油腻、恶心、呕吐、无力、尿黄呈茶水色等特征,体征有肝肿大、肝区叩痛和皮肤、黏膜黄染(黄疸)。肝功能异常是最直接的肝脏受损害的指标,主要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升高,以及血清胆红素(TBIL)的升高。
抗-HAVIgM在发病后数天即阳性,为新近感染的指标,是早期确诊甲型肝炎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甲肝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甲肝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成人中较少见,常见潜伏期为2~6周。
甲型肝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比较强,耐酸碱,室温下能生存1周,干粪中25℃存活30天,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但在80℃5分钟或100℃开水中1分钟即可完全灭活。甲型肝炎病毒不惧怕寒冷低温,甚至在-20℃~-70℃数年后仍有感染力,也是甲型肝炎在冬季易发疫情的原因之一。
预防甲肝关键在于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海鲜,生吃的瓜果要削皮再吃;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消毒;灭蝇灭蟑螂以及做好肝炎病人粪便的消毒,防止其污染水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