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一提起肝炎,首先就会想到“一定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而引起的”。这种想法的确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的肝炎都是由于吃东西而传染的,目前知道“病从口入”的肝炎只有甲型和戊型两种。甲型肝炎由口而入,大多数人还是有印象的。很多人至今对于一九八八年上海发生的甲型肝炎大流行记忆犹新,当时在四个月内,就共有31万人发病,一时间人心惶惶。而引起这一切的元凶就是毛蚶。毛蚶本身并不会引起肝炎,而是因为大家生吃了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才引起的。
目前,很多人都喜欢吃火锅和烧烤,吃刚熟或只有半熟的海鲜,觉得这样吃味道更为鲜美。大部分的甲型肝炎是由于患者不小心吃到一些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生冷食物,或者是没有煮熟的海产如贝壳类、蚝等海鲜而感染的。
甲型肝炎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在60摄氏度的水中,可以存活一个小时,即使经过十多个小时,也只有一部分被杀死,如果人食用了这种半生不熟的食物或温水就可能会感染。而当水、食物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时,只要一分钟就可以将其中的甲型肝炎病毒全部杀死。所以预防甲型肝炎其实很简单,只要不喝生水、不生吃,尤其是海产类食物如蚌、蚝之类,就可放心。
因而吃火锅的时候,一定要将肉切薄、烫熟,海鲜类更是要多煮片刻;不能一变颜色就吃;即使蔬菜类也不能大意,要多冲洗几次。并且最好是到安全检疫更有保障的大商场、菜场购买火锅用料。
专家建议:没有抗体的人还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保护自己。
甲肝病人症状明显出现以前,传染性很强,所以愈早发现、早隔离,就愈能减少传染的危险。在甲肝流行期,托幼机构要加强对儿童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甲肝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洗澡,勤晒被褥,特别是加强饮食卫生,如从街上买来的肉类熟食,必须加热后再吃,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2)40岁以上的人应该检测甲肝抗体水平,低者应该接受免疫球蛋白预防注射。
(3)中老年人平时要采取保护措施,讲究平衡膳食和劳逸结合,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氯丙嗪、四环素族抗生素、辛可芬、氯霉素及长效磺胺等。同时要戒烟、不喝烈性酒,以保护肝脏功能,提高肝脏的抗病能力。
(4)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乐观,不生气发怒,适当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迪斯科舞等,以利于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甲肝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甲肝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1、从根本上说,应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换制周围的隐性感染者。
3、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共用餐具消毒,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
4、保护易感染者,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种方式。
a.被动免疫:对家庭内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婴幼儿,应于接触后一周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02~0.05ml,有一定预防作用。
b.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动物实验和人体应用,证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