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肝病频道 > 肝病科普 > 肝病新闻 > 慢+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能量代谢和能量需求

慢+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能量代谢和能量需求

2017-04-07 来源:国际肝病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ASPEN及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均推荐肝硬化患者改变饮食摄入模式,少量多餐,每日4-6餐,包括睡前加餐,LES应以肠内营养为主。

   在中国,HBV 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 患者约占肝衰竭患者总数80% 。目前国内外关于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基本一致: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诊断标准如下: ①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 倍或每日上升≥17.1 umol/ L;②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③可伴有腹水和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肝脏大量细胞坏死,肝细胞线粒体三羧酸循环障碍,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底物的代谢紊乱,同时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营养摄入困难,导致营养不良,病人呈显著的负氮平衡,能量储备耗竭。
 
  一、 肝衰竭患者能量代谢特点
 
  研究证实肝细胞大量坏死时,葡萄糖转运蛋白-2及糖代谢酶活性下降,高胰岛素血症, 同时肝细胞源性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 factor-1, IGF-1)表达减少, 导致肝衰竭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及糖的氧化利用率下降, 转以蛋白质、脂肪分解供能为主。有学者应用外源性IGF1治疗可以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能量代谢及预后。在脂肪代谢方面严重肝病患者大多表现为低脂血症, 血浆中胆固醇水平, 特别是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1降低, 其下降程度与肝脏疾病的预后呈显著的正相关。
 
  我们等通过对100例慢+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能量代谢测定后发现,慢+急性肝衰竭患者REE偏低,存在明显的物质能量代谢异常,但这种低代谢状态对机体来说可能是一种保护机制, 随着肝功能恢复,体内对糖类利用增加,RQ值上升可作为病情恢复的标志。我们前期亦发现慢+急性肝衰竭患者夜间禁食晨起空腹时RQ为全天中最低(0.76±0.07),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氧化率依次为(63.88±31.60)%、(22.38±13.19)%、(13.75±23.64)%。这些研究资料表明,慢+急性肝衰竭患者以脂肪分解为主,此点有别于肝硬化患者的代谢特点。
 
  既往有报道肝病患者禁食一夜与正常人禁食3 d的营养物质底物氧化率是相似的, 即以脂肪氧化为主。其他研究者也指出肝衰竭患者夜间禁食晨起空腹时RQ值为全天中最低,虽然胰岛素的分泌量正常或增高, 然而因葡萄糖转运蛋白或胰岛素受体的作用受到抑制, 糖的氧化代谢发生障碍, 糖的利用受限, 而脂肪氧化的速度为之增快, 甚至可达正常速度的200%,进一步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肝衰竭患者3大营养素的氧化率依次为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即以脂肪分解为主, 且脂肪氧化率越高, 预后越差。
 
  测定肝衰竭患者的代谢及营养参数, 评判具体能量代谢状态, 是进一步制定个体化营养干预方案的基础. RQ值反映三大营养底物氧化代谢比例,代谢比例的失衡程度与重症肝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这是静息能量消耗测定值(REE)所不能替代的。所以,通过大样本、不同病因的重症肝病患者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形成操作性强的临床评价指标,将对临床医生的指导意义更大。
 
  二、肝衰竭患者的能量需求
 
  既往临床实践已证实, 高热量的供给并不能显著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反而会出现器官功能障碍, 特别是肝细胞受损, 所以提出了危重症患者"低热量供给"的原则。肝衰竭患者的营养摄入总量既要维持机体的能量供应, 也要考虑纠正器官功能障碍所致的代谢异常, 同时将衰竭肝脏的代谢负荷减至最低水平。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推荐:肝硬化患者代偿期能量供给量按25~35kcal/kg/d计算,合并营养不良时可酌情增加,合并肝性脑病时应减低能量供给。可适当加用外源性胰岛素, 糖:胰岛素为4~6g:1U, 能量不足部分由脂肪乳剂补充。不同疾病状态、时期以及不同个体, 其能量需求亦是不同的。应激早期, 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的急性重症患者,能量供给在8317~10416kJ/kg/d被认为是大多数重症患者能够接受并可实现的能量供给目标,即所谓"允许性低热量喂养",其目的在于避免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如高血糖、高碳酸血症、淤胆与脂肪沉积等。对于病程较长、合并感染和创伤的重症患者, 病情稳定后的能量补充则需要适当的增加, 目标喂养可达125.5~146.4kJ/kg/d,否则将难以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在肝、肾功能受损情况下,营养底物的代谢与排泄均受到限制,供给量超过机体代谢负荷,将加重代谢紊乱与脏器功能损害。肥胖的重症患者应根据其理想体重计算所需能量。2006年的中国肝衰竭指南推荐:肝衰竭患者营养支持应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为主,进食不足者,每日静脉补给足够的液体和维生素,保证每日6272kJ(1500kcal)以上总热量。
 
  2006年ESPEN肠内营养指南推荐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移植患者:采用SGA或人体测量学方法评价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推荐总能量摄入量35~40kcal/kg/d,蛋白摄入量1.2~1.5g/kg/d,可必要时采用鼻胃管及鼻空肠管来保证肠内营养的供给,对于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可使用富含BCAA的肠内营养制剂。
 
  2009年ESPEN肠外营养指南推荐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患者:当禁食时间大于72h或肠内营养不能实施时,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采用SGA或人体测量学方法评价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推荐总能量摄入量为1.3×REE,葡萄糖2~3g/kg/d,葡萄糖提供热量占非蛋白质热量的50~60%,葡萄糖输注应配合胰岛素使用,同时给予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氨基酸摄入量1.2~1.5g/kg/d。急性肝衰竭患者氨基酸摄入量0.8~1.5g/kg/d,可加用0.8~1.2g/kg/d脂肪制剂降低胰岛素抵抗。在III度或IV度肝性脑病时,应补充富含BCAA的肠外营养制剂。监测血糖、血脂、电解质、血氨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能量摄入方式
 
  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ASPEN及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均推荐肝硬化患者改变饮食摄入模式,少量多餐,每日4-6餐,包括睡前加餐(late evening snack,LES),LES应以肠内营养为主。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有利于防止肠道黏膜萎缩、减少肠道炎症因子释放, 不易造成肝功能损害, 所以优先提倡EN。食物以高能量、高蛋白质、足量维生素、易消化为宜, 肝衰竭患者由于肝性脑病或肝移植术后不能自主进食等情况下, 可依具体情况应用胃管或空肠营养管进行EN, 应注意选取易消化吸收的营养素, 等渗者不易导致腹泻, 营养液温度应保持在37 ℃-40 ℃。
 
  当肝衰竭患者存在较重的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肝性脑病、消化系出血等情况影响进食时, 需实施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 PN)以促进合成代谢, <14 d的PN可选用周围静脉输入, 如预计长期全量应用则建议经皮穿刺, 由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达上腔静脉途径输入。 依照肝衰竭患者不同病程阶段, 也可采用部分PN+EN再逐步向完全EN过渡的营养支持疗法。葡萄糖是首选PN供能物质, 每日摄入葡萄糖100 g就能显著节省蛋白质分解,高浓度葡萄糖液输注可能刺激周围静脉血管。肝衰竭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利用糖的能力更差, 未被及时氧化可能引起或加重肝脏的脂肪变性,少数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过快、过量输入糖类可导致高血糖、糖尿, 甚至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在葡萄糖的临床应用中需注意上述情况。血糖较高的患者可给予适量的果糖来代替葡萄糖, 以减少胰岛素的应用。
 
  我们前期的基础研究,发现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组患者碳水化合物氧化率明显低于存活组,而脂肪和蛋白氧化率高于存活组,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慢重肝患者疾病的转归与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率增加相关,脂肪氧化率越高,则预后越差。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营养干预,给予患者夜间睡前进食富含碳水化合物40~50g的食物,比较睡前进餐和不进餐两组患者物质能量代谢特点的变化,发现睡前进食40~50g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能够提高糖的氧化利用率,减少脂肪和蛋白的氧化分解。本人认为,重症肝病患者睡前进食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或全部,以夜间供能为目的,尽量减少肝脏的合成和/或分解代谢,剂量40-50g为宜。
 
  营养失衡在慢性肝病患者中非常常见,不仅可以严重削弱肝脏的储备功能及再生能力,而且作为一个明确、独立的危险因素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国内尚缺少关于慢性肝病患者营养支持的指南,营养干预的摄入量及方式等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