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应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刘平教授访谈
摘要:中医认为肝硬化晚期患者多为肝肾阴虚,很难治疗,而这部分患者均有大量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功能低下,肝脏功能减退。养阴药物被证实可以提高肝实质细胞的数量和转化能力。
《国际肝病》:目前,中医药应用受到了现代医学的冲击,那么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变中医药发展的路径?
刘平教授:与现代医学的发展深度和速度相比,中医药的发展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是中医药毕竟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同时在患者认同度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患者的高认同度是源于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后获得的良好的自身健康感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医和中医门诊量对比进一步得到佐证,在我国,单日就诊门诊量最多的不是西医院而是中医院。
中医药的研究确实相对滞后于西医药的研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目前,随着医学模式由治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由群体治疗方案向个性化治疗策略的转变,中医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以糖尿病为例,胰岛素或
降糖药物只能单纯维持
血糖稳定,而一旦出现并发症,目前现代医学则无良好的对策,需要结合日常生活习惯培养和身体锻炼以及中医
中药的综合治疗,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学是传统的医学科学,必须按照其自身规律,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加强研究,接受现代医学的挑战。在解决如何提高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面,中医学面临大的机遇,我对中医药发展充满信心。
《国际肝病》:中医学与西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应用?
刘平教授:传统的中医学是一种整体辩证思维,这也是其优势所在;而现代医学则有物质、信息、系统生物学等概念。我们如何将现代医学的这些概念及技术引用到中医学中,对解决中医的临床理论及解决复杂难题有很大益处。我个人认为,坚持中医的思维方式,以临床疗效为本,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即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应该是中医药创新发展可行的道路之一。
以慢性肝炎为例,慢性肝炎的病因多种,包括酒精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因此治疗上首先强调病因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的多发病,核苷(酸)类似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经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发现,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并不能完全解决肝脏内的炎症反应,更不能解决肝脏纤维化的问题,因此需要包括抗肝纤维化等在内的综合治疗。这种综合治疗也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证明,这就需要我们与西医的同道一起来开展这项工作,通过长期临床随访研究,拿出我们自己的数据--这应该是目前我们能解决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难题的有效途径。
《国际肝病》:中医肝纤维化的病机认识,和西医免疫、病理、分子机制等方面是否能找到交汇点?这对治疗方面是否有启示?
刘平教授:中西医虽然思维方式不同,但是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可以在一些概念上、通路上达成共识。中医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病机认识包括基本病机和证候病机,前者为慢性肝病的共性,而后者则是针对不同病理阶段的个性认识,是一种疾病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综合外在表现。我们通过前期研究认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基本病机是正虚血瘀。
现代医学研究已明确,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核心事件,TGF-β1是星状细胞活化、促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因子。既往我们已从实验研究中发现,气虚是形成肝纤维化的关键点。我们经过实验证实,补气药物可以抑制TGFβ1的生成、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说明补气可以在源头上切断肝纤维化的形成。另一方面,血瘀主要变现为肝脏的纤维结缔组织的沉积,肝脏血管的异常增生。而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胶原酶的活性,促进胶原降解,抑制肝脏血管异常增生。再者,血瘀和气虚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气虚造成了大量星状细胞的活化,进而促使纤维结缔组织生成,形成了血瘀。补气化瘀可以针对肝纤维化的病机起效,并形成相辅相成的作用。
此外,中医认为肝硬化晚期患者多为肝
肾阴虚,很难治疗,而这部分患者均有大量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功能低下,肝脏功能减退。养阴药物被证实可以提高肝实质细胞的数量和转化能力。因此,可以看出,中医的阴虚和现代医学的肝实质细胞减少密切相关,养阴药的长期应用可以提高肝细胞数量和功能。
中医认为湿热是加重病情发展的一个因素,甚至是肝纤维化的启动因素,这与西医的炎症概念密切相关。中医利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就可以抑制炎症的反应,从而抑制疾病进展。
基于上述观点,我认为中医、西医在一些概念上是可以融汇贯通的,而通过这种沟通可以促进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临床评价,也有益于西医对中医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