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
定期拭抹家具,定时更换及清洗被单枕套、毛巾及衣服,被呕吐物或排泄物弄污的衣服、被单、家具或地板表面,可用消毒液按要求稀释后使用。
冰箱的温度须保持四摄氏度以下,冷冻室温度须为负十八摄氏度以下,要定期除霜及清洗。
保持厕所清洁、干爽。如厕后必须冲厕。饭前便后要用皂液或肥皂洗手。
只进食完全熟透的食物,避免进食全生或半熟的海产类食物,包括贝壳类。只饮用煮沸的水、信誉良好的公司制成的瓶装饮品及经消毒的奶类或其制品。
食物彻底煮熟,食水要彻底煮沸,烹饪用具及餐具应清洁妥当,随时保持厨房整洁干爽。
毛蚶配白酒险过甲肝关
提起1988年上海暴发的甲肝大流行,现在30岁以上的上海人都记忆犹新。那一年,上海人因为食用毛蚶引起31万人的甲肝大流行,死亡47人。
甲肝风波中上海直接查出的感染者就有31万
1988年4月的上海,感染甲肝的人数一次又一次地达到高峰。4月的其中16天,日报告发病数超过了1万例。
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巫善明回忆,在持续半年多的甲肝风波中,上海直接查出的感染者就有31万,按照医学上的规律,没有进入临床但身上携带了甲肝病毒的患者是感染者的四倍,这意味着当时上海有150万人携带了甲肝病毒。而那时上海全市的人口不过1200万。
医院住不下居委会的车棚都被改造成临时隔离病房
传染病医院的停车棚里、浴室里,都已经睡满了病人,老百姓拎着钢丝床挤在病房的外面。
“10户人家至少有一到两名患者。”一名40多岁的上海居民对记者这样回忆,“医院住不下了,最后居委会的车棚都被改造成临时隔离病房。”甲肝风波已经影响到了城市运转:生产一线减员十分之一;仅上海市柴油机厂就有500多个职工受到感染;上海销售出去的副食品,纷纷被退回来。因为甲肝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一时间,人们谈毛蚶色变,毛蚶亦被打入冷宫,从上海人的餐桌上消失。
吃毛蚶配白酒,夫妇躲过甲肝
甲肝流行前夕,一对姓王的夫妇都是“美食家”,几天没有好吃的心里就馋得慌。两个人想来想去,老婆说:“干脆买点毛蚶吃,便宜啊!”
毛蚶烧好后,老公突然说:“家里的黄酒没了。”老婆说:“算了算了,像你这样的老酒鬼,再多也是一日喝光。家里还有一点烧菜用的烧酒,你凑合着喝吧。”于是两人就着半瓶土烧,吃了毛蚶。
过了两天,眼看着吃过毛蚶的人一个个进了隔离病房,老王两口子坐立不安,心想:这下可完了!可过了很长时间,甲肝倒没找上门来,他们俩心想:“阿弥陀佛,多亏了那瓶‘救命白酒’”!
急性传染病中很多都是肠道传染病,预防这类传染病的原则就是把住“嘴”这一关,小心病从口入。1.注意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2.适当地贮存食物,生熟食物应分别放置,避免交叉感染;3.烹调或进食前应洗净双手。
如今的长沙人,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动不动就下馆子,殊不知,餐饮店是消化道疾病传染的高危地带。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八成中小型饭店从来不对点菜单进行消毒。即使在部分大饭店,对点菜册也无健全的消毒意识。专家提醒,在外就餐时如不注意饮食卫生,那么患上甲肝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甲肝常披着“感冒”外衣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感冒”,侯先生至今还心有余悸。
侯先生春节到现在经常跟亲朋好友聚会。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他在一周前出现发烧症状,侯先生还以为是着凉了,没太在意,觉得多喝水、多休息就没事了。可是这两天出现了腹痛、腹胀的症状,浑身乏力,严重的时候两膝发软,不得不上医院诊治。检查结果显示,侯先生并不是感冒,而是患上了甲肝这种传染病。
有着多年肝病研究、临床经验的省人民医院肝病科专家胡晓宣介绍,大部分甲肝患者都像侯先生那样,会出现高烧、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因此,甲肝初起时往往被误认为是感冒,容易误诊,贻误病情。
“甲肝早期的感冒症状,常常会误导患者,许多人想起要检查肝功能的时候,往往已经出现肝区不舒服。”胡医师说,“如果在生活中出现发烧、疲乏、小便发黄、厌油等症状,可以到医院去检查肝功能是否正常,有可能是患上了春季高发的甲型肝炎。”
饮食店菜单卫生状况堪忧
对于经常在外就餐的人,下面这一组数据也许可以给您提个醒。
上海黄浦区卫生监督所对区内30家餐饮单位抽查的150本点菜册进行检测发现,点菜单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根据对每本点菜单检测细菌总数2件样品、大肠菌群2件样品,并且参照《公共场所公共用品清洗消毒判定标准》检测发现,细菌总数阳性率超标为22.67%、大肠菌群阳性率超标为7%,合计阳性率超标为14.83%。
“点菜单需要消什么毒?我们从不消毒!用破旧了,就换呗!”当监督所的工作人员询问是否对点菜单进行消毒时,一位服务员理直气壮地如是回答。这些天天大量经手的、不被消毒的点菜单,一般使用时间长达半年至两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