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介绍,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传染病,分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五种,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病毒性肝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甲肝和戊肝主要由消化道传播,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等经血途径传播,易慢性化,危害较大;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等辅助下方能复制。我国是个肝炎大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一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戊型肝炎已有疫苗预防,而丙型肝炎目前没有疫苗可预防。
流行率大幅度下降的乙肝
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危害最大,发病构成最高,具有感染率高、医疗负担重、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2800万慢性病人,占全球乙肝的1/3。他们大多数是在婴幼儿期被感染的。如果没有定期检查或规范的治疗,每四个慢性乙肝病人中,有一个会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肝癌或肝衰竭。我国乙型肝炎新发病例约50万,占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1/4。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力推行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策略,1992年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建议新生儿主动接种。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新生儿免费接种,目前乙肝疫苗接种前移至“产房”,只要无接种禁忌,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在产科接种室接受人生第一针疫苗。2010年开始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免费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烟台市实施乙肝疫苗接种20年,累计100多万儿童受益。乙肝疫苗接种取得了显著效果,人群乙肝流行率大幅度下降,2014年1至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0.32%,较2006年下降66%,5至14岁青少年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0.94%,较2006年下降61%,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乙肝流行率控制到1%的目标。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传统”途径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已在逐步减少。但因为皮肤或黏膜破损,比如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了美丽,随意打耳洞、文身、修脚、修眉等感染乙肝的人却占一定比例。而共用剃须刀或牙刷也可能增加乙肝风险。无论多亲密,都不要共用这些日常用品,避免交叉感染。个别人不洁身自好,共用注射器吸毒或滥交,也会导致乙肝病毒传播。
预防乙肝疫苗的最有效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所有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未接种疫苗的易感人群均应接种,特别是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大学生、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器官移植接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应该定期监测乙肝抗体,并根据抗体水平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号称“隐匿杀手”的丙肝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三、四百万人感染丙肝病毒。约有1.5亿人患有慢性丙肝,并面临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每年有35万余人死于与丙肝相关的肝脏疾病。我国丙肝病毒感染者高达1000万,漏诊率高达90%。一旦感染丙肝,仅有20%患者能自发清除病毒,而潜伏的丙肝患者不仅自身健康风险巨大,同时对周围人群也是潜在的危害,防治丙肝已刻不容缓。丙肝病毒主要损害肝脏,可导致慢性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丙肝起病隐匿,多数丙肝患者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丙肝转化为慢性肝炎的比率达到50%~85%,远超乙肝,这意味着丙肝患者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严重的肝硬化,甚至肝癌。丙肝疾病发展越后期,越难治愈,往往被称为“隐匿的杀手”。少数丙肝患者症状为程度不同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有些患者伴有低热,轻度肝肿大或出现黄疸症状。由于丙肝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所以要做到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丙肝和乙肝的传染途径基本一样,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以及医疗和美容器械等可导致经血传播;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纹身和穿耳孔等行为都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与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可以引起传播,有多性伴性行为的人,感染丙肝的风险更大。但是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它无皮肤破损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播丙肝病毒。咳嗽、打喷嚏以及蚊虫叮咬都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一旦确诊丙肝,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听从专科医生指导,进行规范治疗,切忌自行购药服药或轻信虚假广告。预防丙肝,应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不与别人共用注射器、针具或其他纹身、穿刺工具;不与别人共用剃须刀、牙刷;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吃”出来的肝炎---甲肝和戊肝
病毒性肝炎中甲肝、戊肝均与“吃”密不可分,患者大多是在日常饮食中患上肝炎。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都有可能成为传染源,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即病人粪便、血液中的肝炎病毒通过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其次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常常是引起暴发流行的原因。在农村,散养的鸡、鸭、猪、牛羊的粪便而造成较差的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及不良的卫生习惯,使农民朋友非常容易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患上甲肝或戊肝。从污染的水中捕获的甲壳类、虾类或蟹类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中转站”,食用时未煮熟就有可能导致甲肝和戊肝发生。时下年轻人中流行的生吃肉类、生鱼片、海鲜等给甲肝病毒、戊肝病毒传播带来可趁之机,我市甲肝、戊肝发病率高于全省水平。
甲肝疫苗应用前,甲肝发病以青少年为主,近年来随着疫苗广泛应用,我市甲肝年发病从1990年的1.4万例下降到目前的几十例,儿童甲肝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主要集中在成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与男性长期饮酒、吸烟等生活习惯加重肝脏负担有关。近期,我市有外来流动儿童未接种甲肝疫苗发病的报告。
戊肝病毒是已知的病毒性肝炎中发现最晚的病毒,公众普遍缺乏对戊肝病毒的认识,近九成烟台市民未听说过戊肝,戊肝的危害被严重低估。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感染戊型肝炎,300多万急性戊肝病例,5.7万例与戊肝有关的死亡。全国疫情数据显示,全国戊肝发病例数已连续两年超过甲肝,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要病因。烟台市属戊肝高发地区,病例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多。戊肝发病以中年人、老年人为主,戊肝对孕妇、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和婴幼儿杀伤力更强。孕妇感染戊肝易引起胎儿流产、早产、死胎,1/3感染孕妇自身会出现重型肝炎,死亡率高达20%。慢性肝病患者44%-83%有重叠感染戊肝的风险,感染后死亡率高达75%。
预防甲肝和戊肝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饭前便后要洗手,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生食瓜果蔬菜要洗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对一些自身易携带病毒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保护水源,不要让粪便及污物污染水源,搞好饮水卫生。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服务人员没有健康证,卫生设施不全的小型餐馆或路边流动摊贩处就餐。预防甲肝和戊肝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没有免疫史和患病史的人均应接种。甲肝疫苗分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适于1.5岁以上人群使用,减毒活疫苗接种一针,灭活疫苗按照“0,6”程序全程接种两针。戊肝疫苗按“0.1.6”程序全程接种3针。育龄期妇女、中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食品从业人员等均应接种疫苗。
知识链接:
意外血液暴露乙肝病毒怎么办?
如若不小心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应先局部清洗,立即检测乙肝病毒DNA、乙肝五项和肝功能并且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体为阳性,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体水平未知或弱阳性,应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200-400单位,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20微克乙肝疫苗,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接种了乙肝疫苗没有抗体,怎么办?
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应答的原因很多,有疫苗的原因,也有人体本身的原因。与疫苗剂量、个人体质、遗传、疫苗保存等有关。对疫苗不应答,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提高疫苗接种剂量、儿童剂量增为10微克,成人剂量为20微克或60微克。改变疫苗剂型由基因酵母改为汉逊酵母疫苗、改变接种途径由上臂改为大腿前侧等,可有效改善他们的抗体应答水平。对初次免疫不成功的加强免疫3剂,95%可产生有效应答。
乙肝患者和携带者可以怀孕生子吗?
如果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最好先治疗,待病情稳定的时候再征求医生的意见,看什么时候怀孕比较好。如果母亲是持续肝功能正常,血清转氨酶水平正常,但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酸阳性,这样的母亲是可以怀孕的。孩子一生下来马上就要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保证在出生12小时内及时接种(越早越好),90%到95%以上的孩子是可以预防的;但极少数通过宫内感染而导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阻断宫内感染的方法。
母亲HBsAg阳性,可以给孩子哺乳吗?
母乳是婴儿成长唯一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营养丰富,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但要注意保持乳头的完整性和孩子口腔黏膜不破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