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福州一姑娘非常喜欢吃“海鲜姿造”,每周至少吃3顿,后来发现自己眼睛发黄,检查发现是肝功能恶化。医生说是吃“海鲜姿造”吃出肝炎的。吃海鲜真的会导致肝炎吗?
海鲜与甲肝关系最密切
“海鲜姿造”是以海鲜为食材,通过盛放和摆设等方式打造的一种美食。它的食材主要都是海鲜,不过种类更多一些,跟我们平时去火锅店点的“蔬菜拼盘”类似,可以说是一种海鲜大拼盘。
海鲜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也较高,海鲜富含有益健康的n-3脂肪酸,自然颇受人们喜欢。不过,吃海鲜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海鲜本身并不会导致肝炎,但是,不正确的吃海鲜方式却可能使人患肝炎。其中,与吃海鲜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甲型肝炎了。
甲型肝炎是由于人们受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它的症状跟流感有点类似,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反胃、恶心、低烧、眼睛发黄等,这就是新闻中女子眼睛发黄的原因。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 Virus, HAV)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肝脏细胞、胆汁和血液中,可通过胆汁进入肠道,再随粪便排出体外。HAV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随着被HAV污染的食物与饮用水在人群中散播。研究显示,甲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由进食了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
加热不彻底 海鲜可能传播甲肝
我们爱吃的海鲜是否会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呢?根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评估,介贝类水产动物是传播甲型肝炎的最主要媒介。介贝类水产动物泛指所有有壳的水栖动物,一般可分为四类,即甲壳类(如蟹、小龙虾、龙虾和虾)、腹足类(如鲍鱼)、双壳类(如蚝、蚬和扇贝)及头足类(如鱿鱼)。这是因为它们经常生活在容易被污染的海水中,可能携带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强,在室温条件下能在干粪便中保持感染性长达30天,在60摄氏度的水中,可以存活一个小时。所以,在吃海鲜的时候,如果加热不彻底或者生吃被污染了的海鲜,就有感染甲型肝炎的风险。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甲型肝炎都是由于不小心吃到一些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生冷食物、水或者是没有煮熟的海产如贝壳类、蚝等海鲜而感染的。
100摄氏度时甲肝病毒5分钟可全部杀死
甲型肝炎病毒虽然有较强的抗热能力,但是,当水、食物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时,大约5分钟就可以将其中的甲型肝炎病毒全部杀死。这提示我们,要想预防甲型肝炎其实很简单:只要不喝生水、不生吃食物,尤其是海产类食物如蚌、蚝之类,就可放心。所以,海鲜还是可以吃的,只是要尽量注意卫生,吃的时候尽量加热至熟透,最好不要生吃。由于在食物生产和烹调过程中不规范不卫生的操作也可能加剧甲型肝炎病毒的污染,比如,准备海鲜时不洗手、生熟混合交叉污染等,建议吃海鲜还是尽量去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