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肝母细胞瘤作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被大家称作“儿童肝癌”。然而,因起病隐匿,60%以上的患儿在确诊时已无法完整切除瘤体,5年生存率仅为20%至3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在近10年的实践中发现,手术前后的辅助化疗对肝母细胞瘤患儿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追踪调研发现,患儿的5年生存率已达83%,达国际领先水平。“肝母细胞瘤已不是不治之症,”小儿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袁晓军说,“只有多学科团队相互配合,才能为患儿创造新生机。”
7科室联手攻克晚期肿瘤
最近,医院里来了一位不到6岁的小病人杜杜。孩子非常消瘦,上腹部明显膨隆。经过诊断,发现其患有晚期肝母细胞瘤,并且已在肝脏内广泛转移。手术切除无从下手,杜杜还有救吗?杜杜的父母恳切地表示:“我们已经辗转了多家医院,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新华医院儿童实体肿瘤联合门诊综合了7个科室:儿外科、儿血液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与血液科。“从患儿入院开始,整个团队就要协同工作。”袁晓军说,“肝母细胞瘤绝不是单纯手术就能攻克的疾病。”
经仔细研讨,一套完整周密的治疗方案诞生了:首先要让杜杜做肝脏肿瘤的穿刺活检。再做化疗,待肿瘤有所缩小后再实施手术切除。然而,杜杜肝脏中央的巨大肿瘤始终没有缩小,对肝脏所有重要血管的侵犯始终成为手术的难点。联合团队再次讨论,决定由放射介入科主任医师俞炬明施行在儿童中较少应用的肝脏血管介入灌注化疗,希望能够把包绕主要血管的肿瘤打掉,为手术创造机会。俞炬明成功地完成了2次导管置入,肿瘤外周部分进一步缩小。
可是化疗后的杜杜出现了严重并发症,血小板急剧下降至6000(正常应为10万至30万),同时出现严重的出血情况,随时有可能引发全身严重感染。这时,手术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法已无可能,增强CT检查发现,肿瘤依然占据着患儿肝脏尾状叶及其周围的中心地带。这是肝脏手术公认的“最后禁区”。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杜杜小小的生命被肿瘤细胞吞噬吗?
难题摆在了小儿外科主任医师王俊的面前。几天内,他仔细分析了数千幅CT图像,手术的每个步骤像电影般一帧帧在脑海中过滤。“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危机要如何化解?后备的应急处理预案怎么做?各种手术技术如何合理搭配?后续并发症怎么在术中预防控制?”
总攻时刻到了。在多学科专业的密切配合下,患儿位于尾状叶的肿瘤和残留的肝脏左叶肿瘤病灶一并成功切除。术后,杜杜的肝功能指标均正常。看着孩子红润的小脸,父母露出了笑容。
全国13家医院使用新华方案
新华团队从2009年领衔起草国内首个全国性儿童肝母细胞瘤治疗方案以来,经过多年推广,已带动全国13家医院使用“新华方案”,为近200名患儿及家庭带来希望。“该疾病90%发生于3岁前,60%为1岁以下的婴儿,多以男孩为主。我们希望能以更完备的治疗扫清他们未来道路的后顾之忧。”
袁晓军手机里有张小男孩晨晨的照片,“这是我们刚开始实行多学科协同治疗方案时的小患者,当时他才7个多月,如今已经是聪明活泼的小学生了。”
5年来,晨晨每年要来看袁阿姨。“春节前见他又长高了不少,肝母细胞瘤对他的成长发育没有任何影响。和他开玩笑说以后不用再来了,他说不做检查也可以来看看我,心里很感动。”
在纳入样本研究的162例肝母细胞瘤患儿中,按照临床表现分为4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3%、84%及68%,大部分孩子走出新华医院后,开始了新生活。
“多学科协作不仅有利于治疗中的配合,也为家长减轻了不少负担。”谈及成立儿童实体肿瘤联合门诊的初衷,袁晓军坦言:“一是为了规范治疗方案,每一例病例都以相同的流程进行检验、化疗与手术,再根据实际病情给予精准辅助治疗,避免了一家之言与重复讨论;二是彻底杜绝有些医院各科室间争抢病源的情况,大家能全身心地为患者提供治疗,而不是为了效益强行开刀。”
如今,“新华方案”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国际儿童肿瘤学术会议上,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织、国际儿童肿瘤协作组织、日本儿童肝脏肿瘤协作组织等专家都对这一治疗方案赞不绝口。2月27日,进一步优化后的“新华方案”将再次亮相全国专家研讨会,开启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广,造福更多患儿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