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丙肝与中毒性肝病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探讨北京地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所致肝衰竭的近期转归及影响因素。研究指出,北京地区药物性肝衰竭总体预后不良,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女性、年龄大,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或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病情进展迅速,发生3期以上肝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该文发表在2015年第12期《北京医学》杂志上。
纳入2011-2013年北京佑安医院出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中符合药物性肝衰竭诊断的患者按近期转归分为好转组和未愈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7例确诊药物性肝衰竭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好转组13例(48.1%),但4例(30.8%)发展为慢性DILI;未愈组14例(51.9%),包括1例经肝移植后存活,7例(25.9%)未愈出院,6例(22.2%)在院内死亡。未愈组的平均年龄显着高于好转组[(58.1±17.4)岁vs.(39.6±20.3)岁,P=0.017],未愈组全部为女性,而好转组中女性占61.5%(P=0.016)。未愈组合并基础疾病的发生率多于好转组(71.4%vs.5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0)。
而2组间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药物种类无明显差别,最常见的均是中药。2组的临床症状、体征、肝损伤类型和肝衰竭类型无明显差别。好转组的血清T-BIL[(463.0±167.7)μmol/L vs.(292.5±176.1)μmol/L,P=0.016]和总胆汁酸[(177.1±75.4)μmol/L vs.(109.5±56.2)μmol/L,P=0.016]水平高于未愈组,其他指标无显着差异。未愈组肝性脑病、低蛋白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好转组,而好转组的腹水及细菌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未愈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