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64岁的肝移植手术的受益人张明德在手术成功一周年之际,回访了位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器官捐献墙”。除去向捐献者宋某某表示追思外,张明德还表示要在逝后将器官与遗体全部捐献,以期在未来让更多人获得生的希望。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器官捐献墙”揭幕于去年4月20日,迄今已有百余名吉林省器官捐献者的姓名在墙上熠熠生辉。“当‘受之父母’的身体器官被无私的交予那些焦灼等待的人们时,生命便找到了另一种归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说,“我们当初设置这面墙,不仅为了让众人敬仰、供收益者缅怀,而是想通过这个平台唤醒公众的器官捐献意识,使更多人正视和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价值。”
在“捐献墙”宋某某的名牌上,赫然标示着“再生日期:2014年11月20日”的字样。张明德向名牌三鞠躬并送上了一捧鲜花,他说:“宋先生你高大,因为你让更多生命被点亮,请接收我们的敬意!我的身体有宋先生的魂,我希望有一天也能捐献遗体和器官,让我和宋先生的生命继续延续下去!”
目前我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150万人,但其中只有1万人能够幸运地得到供体,器官捐献和移植之间所存在的供需缺口依然巨大。2010年,我国建立了器官捐献体系,红十字会作为非盈利的第三方组织参与管理。虽然五年来器官捐赠事业发展迅猛,但对于庞大的器官需求量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实际上,捐献一副眼角膜至少可以帮助两名失明或重度视力低下患者重获光明。而捐献的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经医学移植,可以帮助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新生。” 吕国悦说,作为全国第二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至今已有150余人捐献器官400多个,完成肝移植手术百余例。接受肝移植手术而获得新生的人,最小仅有38个月,最大已是70周岁。
“在手术中,医护人员对捐献者的豁达触目恸心,对重生者的喜悦也感同身受。”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一组护士长于颖说。
据吉林省红十字会负责人介绍,只要没有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没有肿瘤病史,在自愿的情况下,人人均可成为器官捐赠志愿者,器官捐赠没有绝对的年龄限制。目前,“器官捐献墙”仍有许多空余排位,院方希望器官捐献工作能被更多人认可、接受,希望“爱心墙”能够尽快被填满,希望这种正能量能不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