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胡先生,因急性重症肝功能衰竭入住南京鼓楼医院肝胆外科。胡先生入院时神志不清、重度黄疸、全身电解质紊乱,唯一能救他的只有肝移植。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肝源,鼓楼医院立即应用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让他的病情得以改善。两周后,终于等到一个肝源,但血型与患者不合,鼓楼医院专家又大胆为其进行了跨血型肝移植手术。在连闯两道鬼门关后,胡先生奇迹般地获救了。
肝硬化终致肝功能衰竭
据了解,胡先生患乙肝多年,7年前因腹胀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肝硬化、腹水,住院治疗了近一年才稍有好转,之后一直服药控制。2011年10月,他再次因腹胀、浑身无力等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肝功能衰竭,且情况越来越差,出现神志不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其儿子经多方打听和联系,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将他转院至南京鼓楼医院肝胆外科。
刚到南京时,胡先生神志不清,大量腹水,重度黄疸,全身电解质紊乱,重度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严重受损,处于失代偿期,诊断为急性重症肝衰。鼓楼医院院长、肝胆外科专家丁义涛教授以及吴亚夫教授、施晓雷副教授为主要成员组成的团队在第一时间为胡先生进行了会诊,认为只有换肝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获得肝源的时间无法确定,而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目前最要紧的就是采取措施缓解病情,支撑患者等到合适的肝源,获得肝移植机会。最后,抢救小组决定为胡先生使用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
生物人工肝暂时缓解病情
随后,以施晓雷副教授等组成的生物人工肝团队,为胡先生进行了两次生物人工肝治疗,使患者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所谓人工肝,并不是说人工制造一个肝脏,用来替换人体的肝脏,而是一套体外循环系统,就像人工肾一样,部分代替肝脏的功能。丁义涛教授解释说,人工肾相对简单,人工肝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肝脏除了代谢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合成”任务。人体的诸多蛋白包括凝血因子在内的许多重要因子,都是由肝脏合成分泌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只能单纯实现解毒功能的人工肝叫物理人工肝;既能实现解毒功能,又能同时完成部分合成功能的人工肝叫生物人工肝。鼓楼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从1997年就开始生物人工肝的研究,2010年已成功创新开发出第二代生物人工肝系统,技术处于国际最前沿。通过该系统的治疗,能够使重症肝衰患者肝功能和全身器官功能得到改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血型不合易出现急性排斥
生物人工肝治疗将胡先生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随后两个星期,胡先生的情况相对稳定。但因其自身肝脏已基本无功能,仅靠人工肝脏替代,病情随时有恶化的可能。恰好此时,鼓楼医院获得一个肝脏供体,就在大家感到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却又意外得知,供体为A型,而胡先生的血型为O型,血型不合。
吴亚夫教授介绍说,传统理论认为,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肝移植一般需要供受体血型相合,如果供受体血型不合,移植术后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因此,跨血型肝移植手术一般用于急诊情况,而且国内能开展这样手术的医疗单位不多,因为它对一家医院外科整体的技术水平和术后管理水平要求非常高。鼓楼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对跨血型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治疗和手术期管理都有过深入研究,并已经成功为患者实施过此类移植手术。
经过周密安排,医生们为胡先生进行了跨血型肝移植手术。术后,患者供肝顺利发挥作用,肝功能和全身器官功能逐渐好转。春节前,胡先生回医院复查,各种生化指标,如肝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内,并已可以从事轻体力劳动了。
丁义涛教授说,像胡先生这样的重症肝衰患者,在我国每年有上百万的新发病例。这些患者因缺少有效治疗,绝大部分都在等待供肝过程中死亡。新型生物人工肝和跨血型肝移植,是肝胆外科领域顶尖的两项技术,为重症肝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