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繁衍进化的历程,病毒总是与人相互依存,并且不断斗争。从某个层面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美国天主教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既能预防炭疽又能预防鼠疫的疫苗,可以预防这两种传染病。
在动物身上进行的试验表明,这种炭疽鼠疫疫苗有效,即使它们感染了两种病毒。相关研究人员称,对付生化武器的恐怖袭击,这种疫苗能够发挥防御功能。
2001年9月,纽约遭遇境外恐怖势力袭击,当大多数美国人还沉浸在悲痛与惊吓中时,若干封装有炭疽孢子的信件被悄然寄给了各地的政要和公众人物。有22个收信人感染肺炭疽或皮肤炭疽,其中5人病发死亡。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类接触、食用患病动物,或吸入炭疽芽孢,都有可能染病。
炭疽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和致死因子)能引起水肿和坏死等,是感染者致死的主要原因。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自然条件下,食草兽最容易感染炭疽,人类也属易感染群体,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的人员。抗生素可使感染者产生免疫能力,能有效抑制炭疽热感染,但条件是必须在接触炭疽热细菌后的48小时以内使用。
鼠疫,还有个可怕名字叫黑死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早期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肿结肿大,进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体其他部分会出现青黑色疱疹,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
直到19世纪后期细菌学创立后,鼠疫的病源和传播途径才逐渐明朗。1894年,法国细菌学家耶尔森在香港调查鼠疫时,发现其病原体是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后来就被命名为鼠疫杆菌。
现代医学技术已将鼠疫的致死率由93%降至16%左右。鼠疫是一种少见而危险的疾病,鼠疫杆菌通过野生啮齿动物及其身上的跳蚤传播。
根据传播途径不同,鼠疫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等类型。其中腺鼠疫最为常见,而肺鼠疫病死率较高。各型鼠疫早期的全身症状大致相似,有急起的高热、衰竭、出血倾向、意识模糊、头痛及四肢剧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肺鼠疫可通过空气传播,如不经治疗,患者可能在18至24小时内死亡。但如果患者在发病早期接受抗生素治疗,即可治愈。
研究小组将炭疽杆菌和鼠疫耶尔森菌的毒素混合在一起,这两种细菌分别导致炭疽和肺鼠疫。当人被感染时,这些毒素会刺激免疫反应,注射疫苗就可以刺激免疫细胞清除体内的细菌。
不过,这种新开发的双疫苗会否产生潜在副作用,目前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