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人群发病率约为5%-10%左右,近年来有逐渐升高趋势。
很多人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偏低,便会担心自己得了白血病之类“不好”的血液病,但事实上白细胞减少的病因非常多,且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因素引起,只有极少数人为原发性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常见的继发因素性有哪些?
1、病毒或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包括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常会造成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在儿童尤为常见,为一过性表现,当病毒感染好转后,白细胞也会随之回升。
细菌感染通常引起白细胞升高,但伤寒、结核以及重症细菌感染、脓毒血症等也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病毒或细菌感染通常会有发热、
咳嗽、流涕、皮疹等相应症状,鉴别通常不太困难。
2、药物因素: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等药物,以及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氨基比林、
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是较常见的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另外还有一些镇静药物(苯巴比妥、氯丙嗪)、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抗惊厥抗癫痫及抗精神病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普萘洛尔、奎尼丁)、高血压药(甲基多巴、
卡托普利)、抗组胺药(西米替丁)、痛风药物(
别嘌醇、秋水仙碱),以及干扰素和大部分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都可能造成白细胞减少。
因此在发现白细胞减少时,必须首先排除近期服用药物的影响,可仔细翻看药物说明书加以确认。
3、白细胞分布异常:
白细胞由骨髓释放入血液后,约有一半分布在血液循环中,另一半会附着于小血管壁上,在抽血时检测的只是血循环中的白细胞,而血管壁上的并不能被抽出和检测到。
如果附着在小血管壁上的白细胞增多,而血循环中的白细胞则相对减少,但此时白细胞总数并不减少,称为假性白细胞减少症,多数为先天性和个体差异造成。
情绪、运动、体温变化等会影响白细胞的分布,所以随着以上因素的改变,每次检查的白细胞计数有可能波动很大。
白细胞分布异常引起的假性白细胞减少,在人群中比较常见,此类病患病程较长,多感乏力、疲劳,但没有反复感染、发热,或者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4、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肿瘤引起的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均可导致白细胞同时遭到攻击和破坏,数量减少。
5、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的脾功能亢进(肝病等引起的充血性脾肿大、先天性脾亢等)时,大量白细胞被脾脏扣押破坏,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同时可能伴有血小板及红细胞的减少。
6、放射线或毒物接触: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或有毒有害物质如苯等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均有可能造成白细胞减少。如有此类职业暴露或环境暴露者,应当根据接触前后、脱离接触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对比来加以判断。
7、造血原料缺乏:
维生素B12和叶酸是造血必需的原料,如缺乏则会造成白细胞减少、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疾病。
原发性白细胞减少有什么症状?
而原发因素,即骨髓本身的病变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每10万人中仅有10-15人,因此需首先排除以上继发因素,并通过骨髓穿刺来进一步诊断。
原发性疾病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通常不仅有白细胞减少,还包括其他血常规指标的异常、白细胞分类的异常,以及同时伴有反复发热、感染、贫血、出血等症状。
发现白细胞减少,不必过多恐慌和担心,应当以平常心态面对,配合医生积极检查。
此外,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多属中医虚证或虚劳范畴,故当忌食下列食品:
1.柿子:大凉之果,极易损伤脾胃阳气,凡白细胞减少者,慎勿服之。
2.荸荠:性寒,破积耗气之品,体弱之人白细胞减少者,忌食之。白细胞减少的虚劳之人,切勿多食。
3.槟榔:为破气伤正之果。体质虚弱的白细胞减少者,切勿服食。
4.薄荷:辛凉之品,疏风散热,只泻不补。故凡虚弱之病,包括白细胞减少症者,皆当忌食。
5.芥菜:其变种包括榨菜、大头菜、茎瘤芥、菜头(茎用芥菜),雪里蕻(叶用芥菜),春不佬(根用芥菜)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有耗气伤正之弊故体弱者白细胞减少之人,不宜多食。
此外,白细胞减少症者还应忌食生萝卜、萝卜缨、地骷髅、苦瓜、金橘等耗气伤正之品;也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
豆蔻、荜澄茄等辛辣温燥伤阴的刺激性食物;还忌食生瓜、茼蒿、香蕉、螃蟹、蚌肉、田螺等寒凉损阳、生冷伤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