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健客资讯 > 热点推荐 > 论三伏天如何避暑,古人的智商碾压现代人

论三伏天如何避暑,古人的智商碾压现代人

2018-07-17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联盟
摘要:看看钱包跟卡里的余额,心自然就凉了。
7月17日是三伏天的初伏,也是最凉快的一天(也就三十几度吧),以后只会一天比一天热。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出门五分钟,出汗两小时。唯一能拯救“在热死边缘疯狂试探的我们”的只有空调。
 
那么在三伏天最强避暑神器空调发明前,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一、衣——穿得薄也比裸体好
 
古代的夏衣薄透,“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
 
天气一热,总感觉多穿一件衣服都是多余。当环境的气温低于人的体温时,光膀子更有利于人体散热。
 
但如果环境的温度超过体温,就是环境给人体加热了,这时穿衣服还能帮人体阻挡一下热辐射。这个时候穿得超薄,就比不穿好。
 
古代有这种超薄的衣服吗?
 
马王堆曾经出土了一款素纱襌衣,重量不到50克,薄得如同蝉翼,穿上去如同穿了一层空气。成为汉代夏季避暑第一潮流时尚单品,受到王公贵族的青睐。
 
二、冰箱
 
《诗经·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农历二月份的时候,古人会去凿冰,等到三月把冰藏进冰窖里,留到夏天消暑。
 
古时虽然没有制冷设备,但冰库的使用,让冰箱成为了可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作为最早的冰箱,可以用来冰酒。
 
到明代出现了木质冰箱,冰箱外层包裹锡,顶部有排气孔,不仅能给房间降温,还能冰镇新鲜的瓜果。
 
一口冰镇甜西瓜,让你忘了那个她。(明代,西瓜叫寒瓜)
 
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热。但吃多容易伤脾胃,应适量。
 
三、空调
 
俗话说“好汉不挣六月钱”。三伏天热成狗,古代又不发高温补贴,人们会自动减少工作量,瘫在家里成为死宅。
 
手持“凉友”(扇子),怀抱“竹夫人”(能抱的竹席),看着空荡荡的钱袋(心寒佳品),度过漫长的三伏天。
 
以上是穷“逼”的夏日标配。
 
如果你是有钱人,情况就大不同了。
 
唐朝时,唐玄宗李隆基就造了一座专供避暑的“含凉殿”,配备了制冷,鼓风,加湿等多种环节,属于历史上最早的中央空调。
 
陈知节有一次去空调房跟唐玄宗汇报工作,忍不住感慨“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如果还没到皇帝那么有钱的程度,则可以退而求其次,配置一个“自雨亭”,制造雨帘,通过水循环带走热量
 
这种空调比现代空调好的地方就是,空气不会太过干燥。但因为温差不好调控,容易患上空调病,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防治空调病需注意:
 
1、少开空调,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适量流汗是预防要诀。

2、室温宜恒定在24度左右,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7度因温差过大。

3、室内空气流速宜维持在每秒钟20厘米左右,办公桌勿置于冷风直吹处。
 
四、冷饮
 
在古代吃冷饮不像现代,几块钱就能入手。因为冰价昂贵,冷饮属于VIP专项。
 
宋代的主打是刨冰,会把红豆、水果跟冰碎融合在一起。
 
到了元朝出现了冰激凌,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就被元世祖赏赐了这种冰激凌——冰酪。
 
古代避暑的方法基本跟现代如出一辙,又不失科学原理。
 
今天是入伏第一天,小编还想感谢一个人,

我们不会在夏天热死全靠他,

他叫后裔,

射下了九个太阳。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资讯频道右侧轮播#)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