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近日,商务部发布《2017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整体规模、企业销售、所有制结构、物流配送、医药电商运营、企业上市等情况以及行业运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医药销售总额超2万亿元
《报告》显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品流通行业积极顺应政策导向,呈现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升级的发展态势。
2017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20016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8.4%,增速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4003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9.0%,增速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2017年药品批发企业销售增长有所放缓,药品零售企业连锁率进一步提高,医药电商开启资源整合的平台化发展之路,医药物流市场竞争明显加剧。
据悉,今年已是商务部连续第8年发布年度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
西药类销售居主导地位
《报告》显示,按销售品类分类,西药类销售居主导地位,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73.2%,其次为中成类药占15.0%,
中药材类占3.1%。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典型样本城市零售药店2017年品类销售统计,零售药店销售额中的药品类居主导地位,占零售总额的81.8%,其中西药占47.7%,
中成药占27.1%,中药饮片占7.0%;非药品销售占比18.2%,其中食品(含保健食品)占10.1%,医疗器械(含家庭护理)占5.7%,而药妆品、日用品、其他商品这三类占比不足3%。
从销售区域来看,去年,全国六大区域销售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华东37.3%,中南24.8%,华北16.3%,西南12.7%,东北4.6%,西北4.3%。 其中,华东、中南、华北三大区域销售额占到全国销售总额的78.4%,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2017年销售额居前10位的省市依次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安徽、四川、云南。上述省市销售额占全国总销售额的65.3%,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医药电商销售额达736亿元
《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总额达736亿元(不含A证),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3.7%,其中B2B业务销售额693亿元,占医药销售总额的94.1%;B2C业务销售额44亿元,占医药电商销售总额的5.9%。
B2B业务中移动端占8.2%,B2C业务中移动端占44.4%。
订单总数3696万,其中B2B订单数1431万,订单转化率95.0%;B2C订单数2265万,订单转化率86.5%。
B2B网站活跃用户量近30万,平均客单价51050元;B2C网站活跃用户量2042万,平均客单价184元,平均客品数约7个。
B2B电商业务费用率12.6%,B2C电商业务费用率17.4%,均远超行业平均费用率。
B2B与B2C销售结构差异较为明显,B2B业务主要集中在西药类,而B2C业务中占比最高的是西药类,其次是其他类、医疗器材类。
医药电商开启资源整合的平台化发展之路
《报告》指出,2017年,随着“互联网+药品流通”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医药电商行业逐步进入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阶段。特别是互联网售药A证、B证和C证审批的取消,为“互联网+药品流通”带来重大利好,也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总体销售规模看,去年,全国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22.5%,其中医药电商B2C业务同比增长21.4%。
部分企业的医药电商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一些有实力的医药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探索社会资源整合,纵深拓展平台化发展模式,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新型供应链服务,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药事服务和贴心的购药体验。
医药电商模式日新月异
《报告》预测,2018年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将保持稳步增长,行业结构将加速调整分化,资本将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重要力量。
同时,医药电商发展模式日新月异,智慧供应链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成为药品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药品流通行业和企业软实力日益增强。
《报告》称,在新技术、新动能的驱动下,“互联网+药品流通”将重塑药品流通行业的生态格局。
一是O2O模式(线上到线下)。企业运用互联网新技术迅速抢占个人用户的移动端市场,以边探索、边发展的方式吸引用户,培育用户线上支付、线下使用的购药习惯。
二是B2B模式(企业对企业)。企业利用“医药分开”、“两票制”等
医改政策落地契机纷纷发力,借助供应链金融服务打造全新商业模式。
三是B2C模式(企业对顾客)。
四是FBBC模式(工厂-企业—顾客)。
《报告》预计,未来几年内,跨界融合将为医药电商注入新的活力,医药电商领域的竞争将日益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