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患者用于抗甲亢的方法之一就是药物调节,但是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长期吃药也会有副作用,下面我们来看看吃药都有哪些副作用。
抗甲亢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轻微,但少数不良反应相当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甲硫咪唑的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而丙硫氧嘧啶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关系不明显。
一般不良反应:
皮肤荨麻疹或斑疹、发热、关节或肌肉疼痛和胃肠道不适,两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
轻微皮肤反应,在继续用药的同时加用抗过敏药物一般可缓解,或改用另一种抗甲亢药物。
严重反应者应改用其它方式治疗。
如出现关节痛应停止药物治疗。
粒细胞缺乏:
这是抗甲亢药物治疗的最严重不良反应。
大多数粒细胞缺乏症都发生在治疗后90天内,在开始治疗后1年或数年内仍可以发生。
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停药,进一步监测粒细胞及治疗。
药物性肝脏损害:
肝脏毒性反应是抗甲状腺药物的另一种重要不良反应。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肝脏毒性反应机制各不相同,因此,发生肝损害时可以慎重选用另一种药治疗甲亢。
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的血管炎:
丙硫氧嘧啶治疗时比甲巯咪唑治疗时更常见。
其临床特征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关节炎、皮肤溃疡、脉管炎性皮疹、上下呼吸道症状(包括鼻窦炎、咯血),通常停药后可缓解。严重病例则需要进一步治疗。
抗甲状腺药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是粒细胞缺乏:
该不良反应与甲巯咪唑呈剂量依赖性。停药后,粒细胞缺乏是可逆的。
粒细胞缺乏多发生在治疗的最初数周,也可能之后发生,喉痛或发热可能是该反应的先兆。因此,有必要经常检测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