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疾病,特别好发于育龄女性。由于妊娠期合并甲亢可能造成流产、早产、畸形儿等严重后果,所以了解妊娠期合并甲亢并做好防护非常重要!
甲状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甲状腺激素在生殖、生长发育和各系统器官的代谢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甲亢以女性病人较为多见,男女之比为1:4~6,其中又以20~40岁育龄女性更为常见。妊娠女性出现的内分泌疾病中,甲状腺疾病仅次于糖尿病居第2位。
妊娠期甲亢大多数是Graves(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这是一种主要由自身免疫和精神刺激引起,特征有弥漫性甲状腺肿和突眼的病症。资料显示甲亢合并妊娠的发病率为0.5%~2%。甲亢妊娠流产率高达26%、早产率15%。
妊娠期期合并甲亢的原因
妊娠期间甲亢的病因与非妊娠期间甲亢的病因基本相同,其中以Graves(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最为常见。其次是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自主性高功能腺瘤等。另外,妊娠剧吐、葡萄胎、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均可出现甲亢。
妊娠期的病理性甲亢极为少见,发病率极低,即便是孕前就患有甲亢,也往往在怀孕后因免疫活性降低而自行缓解或减轻。
因此,大多数妊娠合并甲亢属于一过性甲亢,发病原因是由于妊娠后雌激素水平增高,刺激肝脏合成甲状腺素结合蛋白增加一倍之多,从而使得血清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氨酸(T3)水平均升高。此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也可使得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增高。
妊娠期甲亢为什么不容易发现?
轻症的或者早期的妊娠期甲亢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只有去医院做检查才能发现。
当然,甲亢可以缓慢起病,也可以突然发病,病情可轻可重。心慌、心动过速,为持续性心动过速,即白天夜间均有小慌和心动过速,用一般治疗物治疗不能改善。怕热、多汗、在不同气温条件下都比他人伯热,出汗多,常有皮肤潮湿。食欲亢进,食欲特别好,饭量明显多于常人。
鉴于女性在妊娠期所表现出的某些症候与甲亢的表现很类似,因此,给妊娠期甲亢的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正常妊娠妇女,由于垂体前叶肥大,可出现甲状腺肿大,由于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使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升高,因之血清总T3、总T4也相应升高,加之妊娠期出现的怕热、多汗、甚至低热,或者乏力等。
这些与甲亢的表现都甚为相似,由于这些变化,临床上既会把甲亢误认为是正常妊娠,因此很难鉴别。只有少数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多食、易饥、排便次数增多、眼球突出甚至甲状腺肿大。
妊娠期因胎盘屏障,仅有少量血清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氨酸(T3)能透过胎盘,故不致引起新生儿甲亢。妊娠对甲亢影响不大,相反妊娠时往往会使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情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妊娠期甲亢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等
但妊娠合并重度甲亢,由于妊娠可加重心脏的负担,而加重了甲亢患者原有的心脏病变。个别患者因分娩、产后流血、感染可诱发甲亢危象。
由于妊娠期甲亢对孕妇和胎儿都有潜在的危害,即可引起孕妇流产、甲状腺危象、先兆子痫、心力衰竭、胎盘早剥等。也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停滞、早产儿、死胎、先天畸形等。
该如何预防?
1、建议孕前和早孕期(4-6周)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尤其是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
2、妊娠期甲亢不要排斥ATD治疗,乳汁中ATD的药物浓度是同期血清药物浓度的10%。与PTU相比,MMI较高的乳汁排泌率是由于很少与血清蛋白结合,哺乳期治疗甲亢首选PTU。
哺乳期间使用PTU300mg/天或MMI20mg/天对胎儿甲状腺功能没有明显影响,但还是应当监测婴儿甲功。母亲哺乳期服用ATD,其后代未发现有粒细胞减少、肝功损害等并发症。建议母亲应该在哺乳完毕后服用ATD,间隔3-4小时再行下一次哺乳。
3、建议妊娠高血压疾病,特别是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做甲功系列检查。
4、妊娠期甲亢临床表现的规律是妊娠前5个月甲亢症状加重,后5个月症状减轻,分娩后再次加重。新生儿甲亢发生与母亲的甲状腺自身抗体有关。
TSH受体抗体(TRAb)可以穿过胎盘,TRAb包括TSH受体刺激抗体(TSAb)和TSH受体阻断抗体(TSBAb)。前者引起胎儿甲亢;后者引起胎儿甲减。
5、临产和分娩。甲亢孕妇易发生早产,发生先兆早产应积极予以保胎治疗。妊娠期应避免感染、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防止甲亢危象发生。36周时可以提前入院,严密监测孕妇及胎儿情况。
甲亢产妇一般宫缩较强、胎儿偏小,产程相对较短,产程中应补充足够能量,鼓励进食。如产程进展不顺利,有胎位不正、胎儿甲状腺肿大,致使胎头仰伸、胎头不能入盆等情况,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临产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新生儿出生时儿科医师应在场,做好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备脐带血做甲状腺功能系列检查。新生儿甲亢有时延迟发作(正常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在产后1周才回到正常成人水平),故建议适当延长住院日以便观察。
甲亢母亲产后病情可能加重,约数月后再趋于缓解。因此,甲亢产妇出院前应复查甲状腺功能调整ATD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