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房颤可致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
房颤分类:
①首诊房颤:首次确诊(首次发作或首次发现);
②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能自行终止;
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非自限性;
④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患者有转复愿望;
⑤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患者无转复愿望。
临床表现
1.房颤的症状受心室率的影响
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
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2.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风险性大
因心房失去收缩力、血流淤滞,左心房血栓形成。据统计,非瓣膜性心脏病者合并房颤者发生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卒中的发生率更高。对于孤立性房颤是否增加卒中的发生率尚无一致见解。
3.心电图表现
①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称为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②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③QRS波形态通常正常。
治疗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房颤患者的栓塞发生率较高。对于合并瓣膜病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对于非瓣膜病患者,需要评估后再决定应用何种药物。
1.华法林
INR2.0~3.0时,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事件,而并不明显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华法林的需要量须根据INR的监测来调整。华法林开始治疗时常合并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3~5d,以降低初次单用华法林时的高凝状态。华法林的不良反应为皮疹、胃肠道反应。严重者致大出血。不建议阿司匹林与华法林联合应用,因其抗凝作用并不优于单独应用华法林,而出血的危险却明显增加。
2.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75~150mg/d,氯吡格雷75mg/d,其优点是不需要监测INR,出血危险性低,但预防卒中的效益远不如华法林,即使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其预防卒中的作用也不如华法林。
3.新型抗凝药物
可特异性阻断凝血瀑布中的某关键环节,不需常规监测,可以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治疗。
目前已经上市药物有达比加群酯,直接作用于凝血酶(Ⅱa因子)发挥抗凝疗效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均为直接Xa因子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抗凝疗效。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1.转复房颤的药物
胺碘酮、普罗帕酮、多非利特、依布利特等。
(1)胺碘酮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房颤的成功率约为34%-69%,常用剂量为3-7mg/kg。静脉注射后通常需静脉注射维持数小时以提高转复成功率、减少复发。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压、视力模糊、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静脉炎等。
2.维持窦律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胺碘酮、多非利特、普罗帕酮、β受体阻断剂、索他洛尔等。
控制心室率
1.β受体阻断剂
直接抑制房室传导。常用药为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
2.钙通道阻滞剂
主要指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可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减慢安静及运动时房颤的心室率,特别是当患者合并有支气管
哮喘时更为适用。紧急时采用维拉帕米注射液5-10mg缓慢静注,非紧急时口服30-60mg,tid。
对于有明显症状或伴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快速房颤,可给予去乙酰毛花苷0.2-0.4mg溶于5%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注,至心室率达到满意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去乙酰毛花苷对于预激综合征伴房颤要慎用。
对于慢性房颤控制心室率,一般用地高辛0.125-0.25ml/d,qd.地高辛可与β受体阻断剂合用,协同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
华法林使用注意事项
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复杂,对其抗凝作用亦有影响,因此使用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告知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注意避免外伤,规律饮食,尽量不要同时应用其他抗血栓药物;定期检测INR;高血压患者在抗凝治疗期间必须严格控制血压。华法林主要副反应是各种各样的出血表现。如伤口出血不止、吐血、柏油便、肌肉血肿、皮下青紫、偏瘫或昏迷等,不论INR值是多少,都应该立即就医。
2.掌握药物剂量,按时服药。假如忘服1次华法林,只要在第二天把漏服的华法林和当天的常规剂量一起服用即可。如果漏服数天,就必须按照停药后重新开始服药处理。
3.了解药物及食物对华法林疗效的影响。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非留体抗炎药、抗菌药物、鱼油及一些
中药(如
丹参、当归、银杏等)。食物有:大蒜、洋葱、葡萄柚、芒果等。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常用药物有:维生素K、苯巴比妥、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螺内酯及一些中药(人参、西洋参、圣约翰草等);食物有:西兰花、白菜、韭菜、莴苣、菠菜、花菜、甘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