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感染“四问”
摘要:引发尿路感染的高发因素很多,如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其他疾病等,而留置尿管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尿路感染70%~80%来源于留置导尿管,即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TractInfections,CAUTI)。。
泌尿系统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即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导致的炎症反应。根据感染的部位可将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又称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则包括膀胱炎及尿道炎。
近年来,根据有无尿路功能上或解剖上的异常,以及是否存在全身背景性疾病,可将尿路感染分为复杂性及非复杂性两大类。前者是指伴有尿路梗阻、结石、先天性尿路畸形或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解剖或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存在
糖尿病、可导致全身免疫功能异常的疾病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艾滋病等系统性疾病,或在慢性肾脏实质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尿路感染。且与其密切相关的肾周感染和前列腺炎、
附睾炎引起的尿路感染。后者则无上述情况。
提防“留置尿管”重要吗?
引发尿路感染的高发因素很多,如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其他疾病等,而留置尿管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尿路感染70%~80%来源于留置导尿管,即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TractInfections,CAUTI)。
导尿管插入膀胱时会增加微生物入侵机会,这些微生物多来自粪便、尿道周围、医务人员双手或由尿袋逆行而上,它们分泌胞外黏多糖物质并将自身包裹,黏附与宿主蛋白质,进而沿导管表面逐渐形成生物被膜,且导管内外表面都会涉及。在生物膜内生长的微生物,可逃避抗生素和宿主的攻击、防御,损伤宿主细胞。如不更换导尿管,生物被膜将逐渐发展成熟并不断变化,以3%~7%的速度获得新的微生物感染,微生物菌尿就会成为常态。除此之外导尿管发生堵塞也是引起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中,G-菌中最常见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佰菌属。G+菌中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正常情况下尿液是无菌的。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所有出现在尿液中的细菌都是致病菌,如乳酸杆菌、甲型溶血链球菌或厌氧菌等因难以在尿液中生长,当期在尿液中被检出时,一般认为是污染所致。只有当尿液中检出菌株可以在泌尿道中生长繁殖,并引起感染时才可确诊为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
任何细菌入侵尿路均可引起尿路感染,其致病菌95%以上为单一细菌。约90%的门诊病人和50%的住院病人的病原菌是大肠杆菌,多见于无症状性菌尿、非复杂性尿路感染及初次尿路感染。近10%~15%的尿路感染由格兰阳性细菌引起,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粪链球菌。
总之,在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尿液中培养出病原菌肠杆菌群占近50%,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最多,占总数25.7%;粪肠球菌第二,占14.1%。
泌尿系感染的鉴别诊断要注意哪些问题?
泌尿系感染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急性与慢性的区分;背景疾病的揭示。
泌尿系感染的治疗要考虑哪些因素?
在治疗上应综合治疗,根据性别、年龄做尿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有效应用。在选择经验性抗生素时,应兼顾肠球菌和假单胞杆菌的治疗。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特别注意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抗生素本身带来的副作用,用品种多作用机制和方式(环节)相同的药物联用或同种药物重复应用不仅会导致抗生素疗效降低和不良反应,还易增加细菌耐药性和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