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母奶宝宝维生素D不足?4大族群聪明补,保护骨骼健康
摘要:维生素D可以帮助身体吸收钙质,维持骨骼的健康。同时可调节血压,保护心血管,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不过,近年调查却发现,台湾喝母奶宝宝,有8成以上维生素D不足,甚至有佝偻症病例出现,引起民众不小恐慌。
台湾哺育母乳的宝宝,逾8成维生素D不足!营养师指出,母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并不算高,平均每公升大约为22IU(国际单位),与每天建议摄取量400IU(1岁以下)有很大的差距,一旦严重缺乏,恐影响新生儿骨骼成长发育,千万不可小觑。
营养师黄晓彤指出,母乳是宝宝最好的营养来源,但可别以为只让宝宝喝纯母乳长大就万无一失。因为研究证实,“纯粹哺育母乳的婴儿,有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偻症(又称软骨病)的风险”,甚至容易导致幼童骨骼成长发育迟缓。
喝母奶宝宝8成维生素D不足
维生素D可以帮助身体吸收钙质,维持骨骼的健康。同时可调节血压,保护心血管,降低
骨质疏松的风险。不过,近年调查却发现,台湾喝母奶宝宝,有8成以上维生素D不足,甚至有佝偻症病例出现,引起民众不小恐慌。
因此,建议1岁以下新生儿,如果以母乳为主食,每天要记得补充400IU(国际单位)的口服维生素D。而6个月以上的幼儿或一般人可适度地晒太阳,摄取富含维生素D食物,例如鱼、强化奶、
肝脏、蛋黄、菇类,或补充维生素D营养品。
维生素D又称“阳光维生素”,补充的关键,一为阳光,二为饮食。
维生素D是阳光维生素无法仅靠食物补充
黄晓彤营养师强调,维生素D又称“阳光维生素”,补充的关键,一为阳光,二为饮食。而人体最主要的维生素D来源正是来自于阳光。根据台湾“国健署”的建议,“每天脸或手部裸露接受温和的日晒约10到15分钟”,就可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
而在食物部分,补充则多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如鱼肝油、肝脏、蛋黄、牛奶及乳制品、沙丁鱼、金枪鱼及木耳、菇类等,都是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来源。不过,若要单靠食物,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营养吸收是很困难的。
4大族群补充维生素D剂量不同
主要是因为每个人能从食物中摄取的维他命D含量不是固定的,这是基因造成的个体化差异所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怀孕与哺乳中的妇女、1岁以下的婴儿与70岁以上的老人”,这4大族群更需要特别注意维他命D的摄取。
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食药署“台湾人膳食营养参考摄取量”建议,未满1岁的幼儿和50岁以上的台湾人,每日维生素D的建议摄取量为400IU;1至50岁之间的台湾人,则是200IU。老年人每日则需补充800至1000IU的维生素D。
台湾哺育母乳的宝宝,逾8成维生素D不足。
选维生素D补充剂先咨询专业营养师
除此之外,黄晓彤营养师建议,市售的维生素D补充剂所含的成分,可能是动物性的D3与植物性的D2,选购时一定要看清楚标示。一般来说,D3的活性最强,约是D2的3倍左右,因此,选用补充剂时,应以D3为优先。
至于剂量摄取要多少才足够,则得视个人需求而定。建议民众,购买高剂量的营养补充剂前,最好还是先请教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且购买时,最好选择有良好信誉或专业认证的厂商,多一份保障。
最后也提醒民众,维生素D补给品可能和某些药物产生交互作用,例如:类固醇可能降低钙质的吸收,进而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此外,因为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与其他药物合并服用时,应间隔2小时,以降低药物不良风险。